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21页 |
·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6-19页 |
·研究问题的确定 | 第19-21页 |
·研究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民营企业 | 第21-23页 |
·民营企业总部 | 第23-24页 |
·洼地效应 | 第24-25页 |
·政治资源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1-49页 |
·区位优势与“洼地效应” | 第31-38页 |
·区位理论与区位优势 | 第31-36页 |
·洼地效应的区位作用 | 第36-38页 |
·政治资源与区位优势 | 第38-42页 |
·政治资源的含义与作用 | 第38-41页 |
·政治资源对区位优势的作用 | 第41-42页 |
·出生于中小城市的中国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 第42-47页 |
·总部经济的兴起 | 第42-44页 |
·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意愿、条件和制约因素 | 第44-47页 |
·文献评述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中国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发展 | 第49-61页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 第49-51页 |
·中国制度环境对企业竞争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中国民营企业获得快速发展 | 第53-58页 |
·出生于小城市的民营企业面临总部选址困惑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框架 | 第61-81页 |
·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作用力分析 | 第61-71页 |
·“出走的诱惑” | 第61-66页 |
·“出走的羁绊” | 第66-70页 |
·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70-71页 |
·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对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作用 | 第71-80页 |
·洼地效应 | 第71-75页 |
·政治资源 | 第75-79页 |
·研究框架的形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研究方法与典型案例分析 | 第81-115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81页 |
·案例企业的选择 | 第81-82页 |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82-86页 |
·构念效度 | 第82-84页 |
·内部效度 | 第84-85页 |
·信度 | 第85-86页 |
·案例描述 | 第86-98页 |
·康德莱集团(KDL) | 第86-87页 |
·深圳齐心文具 | 第87-88页 |
·广东鸿轩实业集团 | 第88-90页 |
·广润集团 | 第90-91页 |
·广东恒兴集团 | 第91-92页 |
·温氏集团 | 第92-94页 |
·阳江十八子集团 | 第94-96页 |
·广东凌丰集团 | 第96-98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8-107页 |
·数据准备 | 第98-100页 |
·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100-107页 |
·研究框架的修正 | 第107-114页 |
·商业模式的界定和引入 | 第108-109页 |
·商业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9页 |
·修正后的评分体系 | 第109-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15-146页 |
·研究结果 | 第115-134页 |
·洼地效应与民营企业总部区位选择 | 第115-121页 |
·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总部区位选择 | 第121-128页 |
·民营企业总部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 | 第128-132页 |
·理论模型的完善与修正 | 第132-134页 |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134-145页 |
·政府的权力差异构成了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制度基础 | 第135-137页 |
·城市间经济水平差异构成了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市场基础 | 第137-138页 |
·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通过企业家价值取向影响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 第138-140页 |
·商业模式在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 第140-141页 |
·进一步提升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 第141-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结论 | 第146-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附录 | 第158-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