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表目录 | 第17-19页 |
图目录 | 第19-20页 |
1 绪论 | 第20-3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7页 |
·中国工程师的质量规制现状 | 第20-21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国际进展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2-27页 |
·研究问题及其目的和意义 | 第27-30页 |
·研究问题 | 第27-2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30-36页 |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论文结构 | 第34-36页 |
2 相关理论要点和议题 | 第36-74页 |
·专业人员规制的墓本理论 | 第36-55页 |
·专业主义理论 | 第36-47页 |
·专业人员规制的理由 | 第47-48页 |
·专业人员规制方式与特点 | 第48-49页 |
·规制中的关键证书 | 第49-55页 |
·工程师准入规制的质量控制理论 | 第55-64页 |
·工程专业与工程师的特征 | 第55-60页 |
·工程师形成的两个阶段 | 第60页 |
·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的控制机理 | 第60-63页 |
·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师质量规制 | 第63-64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公共政策 | 第64-72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工程师制度的核心主题 | 第65-66页 |
·政府干预专业人员质量规制的发展历程 | 第66-69页 |
·政府干预专业人员质量规制的原则 | 第69-72页 |
·政府规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3 美国专业工程师质量规制及其国际影响 | 第74-100页 |
·美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起源与发展 | 第74-84页 |
·工业革命催生工程新专业 | 第74-75页 |
·工程事故催生工程师执照 | 第75页 |
·美国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主要发展阶段 | 第75-84页 |
·美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关注点 | 第84-89页 |
·工程专业分化的规制 | 第84-85页 |
·工程师的社会地位 | 第85-86页 |
·专业工程师的跨州和国际流动 | 第86-87页 |
·工业界及政府的执照免除 | 第87-88页 |
·多元松散体系的整合 | 第88-89页 |
·美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国际影响 | 第89-98页 |
·英国案例 | 第89-93页 |
·加拿大案例 | 第93-95页 |
·德国案例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4 工业化国家的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 | 第100-128页 |
·典型的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基于内容分析 | 第100-102页 |
·抽样国家及数据来源概述 | 第100-101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内容分析的类别及类目 | 第101-102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内容分析过程和结果 | 第102-120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规制级别与种类 | 第102-107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制度与组织 | 第107-112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关键环节的关联 | 第112-115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工程师形成 | 第115-120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关键点 | 第120-126页 |
·工程师法 | 第120-122页 |
·鉴定 | 第122-123页 |
·工程师协会(学会) | 第123-125页 |
·质量规制发展的焦点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5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模式与分类 | 第128-142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综合分析 | 第128-136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体系的模式分类 | 第128-134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模式的制度约束条件 | 第134-135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模式的组织约束条件 | 第135页 |
·工程师质量规制模式的文化约束条件 | 第135-136页 |
·模式一:自由模式 | 第136-138页 |
·自由模式的现状 | 第137页 |
·自由模式的未来 | 第137-138页 |
·模式二:单元适度规制模式 | 第138-139页 |
·单元适度规制模式的现状 | 第138页 |
·单元适度规制模式的未来 | 第138-139页 |
·模式三:单元严格规制模式 | 第139页 |
·单元严格规制模式的现状 | 第139页 |
·单元严格规制模式的未来 | 第139页 |
·模式四:多元适度规制模式 | 第139-140页 |
·多元适度规制模式的现状 | 第140页 |
·多元适度规制模式的未来 | 第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6 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公共政策设计 | 第142-202页 |
·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政策问题的提出 | 第142-158页 |
·中外工程师制度相关概念对照 | 第143-147页 |
·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沿革 | 第147-152页 |
·中国现行工程师质量规制政策的主要问题 | 第152-158页 |
·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公共政策分析 | 第158-178页 |
·定性分析模型的建构 | 第159-168页 |
·备选方案的分析说明 | 第168-171页 |
·基于内容分析的相关公共政策 | 第171-178页 |
·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模型的设计与建构 | 第178-196页 |
·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备选模型设计 | 第179-187页 |
·备选模型的评价和判断 | 第187-193页 |
·三位一体的ACR模型 | 第193-196页 |
·中国工程师质量规制的政策要点与讨论 | 第196-200页 |
·国际化因素 | 第196-197页 |
·第三方组织:中国工程师协会联合会 | 第197-198页 |
·中国工程师法 | 第198-199页 |
·中国工程师质量分级规制 | 第199-200页 |
·从业资格(认证)与执业资格(执照) | 第20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0-20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202-208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202-205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05-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22页 |
附录一 | 第222-230页 |
附录二 | 第230-2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经历 | 第232-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