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 ·单涡轮型及反转双涡轮型贯流水轮机的特征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单涡轮灯泡贯流水轮机的流动解析法及设计法 | 第19-57页 |
| ·灯泡贯流水轮机的流动解析法 | 第19-43页 |
| ·内部流动界面设定及界面上流动分布 | 第19-22页 |
| ·界面上动能歪曲度及尾水管性能 | 第22-24页 |
| ·合成分割的内部流动界面各截面及流动能量收支表 | 第24-31页 |
| ·最优on-cam 开度预测法. | 第31-42页 |
| ·涡轮前缘剥离及后缘气蚀预测法 | 第42-43页 |
| ·灯泡贯流水轮机涡轮设计法 | 第43-51页 |
| ·设计点及轮毂比选定 | 第45-47页 |
| ·涡轮前后最优欧拉能量及流动角设计 | 第47-48页 |
| ·动翼负荷设计法 | 第48-51页 |
| ·数值流动解析设计评价法 | 第51-56页 |
| ·数值流动解析 | 第51-54页 |
| ·基于能量收支表的性能评价 | 第54-55页 |
| ·基于界面损失表的内部流动评价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三章反转双涡轮贯流水轮机的创新设计法 | 第57-64页 |
| ·反转双涡轮流动界面设定及速度三角形基本原理 | 第57-61页 |
| ·反转双涡轮机械构造及原理 | 第57-58页 |
| ·反转双涡轮三个界面设定 | 第58-59页 |
| ·反转双涡轮速度三角形基本原理 | 第59-60页 |
| ·双涡轮欧拉能量设计理念 | 第60-61页 |
| ·同一流量下出力倍增设计计划 | 第61-62页 |
| ·同一落差下吸出高增加设计计划 | 第62-63页 |
| ·吸出高与安装高程 | 第62-63页 |
| ·同一落差下吸出高增加设计 | 第63页 |
|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 第四章反转双涡轮贯流水轮机前涡轮设计及流动解析 | 第64-82页 |
| ·同于活动导叶出流的前涡轮设计 | 第64-69页 |
| ·灯泡贯流水轮机结构及设计工况点 | 第64-66页 |
| ·前涡轮叶片的水力设计 | 第66-69页 |
| ·反转双涡轮间界面流动解析 | 第69-76页 |
| ·模型建立 | 第69-71页 |
| ·定常流动分析 | 第71-76页 |
| ·翼负荷公平度评价法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五章反转双可动翼涡轮贯流水轮机优化设计及内部流动与控制 | 第82-111页 |
| ·基于翼负荷公平设计法的两涡轮设计 | 第82-88页 |
| ·翼负荷公平设计法 | 第82-84页 |
| ·两涡轮优化设计 | 第84-88页 |
| ·优化设计的反转双涡轮间界面流动解析 | 第88-91页 |
| ·模型建立 | 第88-89页 |
| ·优化设计的反转双涡轮间界面流动性能 | 第89-91页 |
| ·非定常流动解析振动分析 | 第91-110页 |
| ·数值解析基本原理与计算设定 | 第91-96页 |
| ·反转双涡轮协联工况开度最优控制 | 第96-98页 |
| ·压力脉动分析 | 第98-108页 |
| ·振动分析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
| 符号定义 | 第124-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附件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