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治理法律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5页 |
第一章 环境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15-23页 |
第一节 环境治理的概念、基本要素及手段 | 第15-17页 |
一、环境治理概念 | 第15页 |
二、环境治理基本要素 | 第15-16页 |
三、环境治理主要手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环境治理的主要原则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环境治理结构分析 | 第18-21页 |
一、环境治理供给形态结构 | 第18-19页 |
二、环境治理体系主体结构 | 第19-20页 |
三、环境治理范围结构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环境治理对环境法的客观要求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西方环境治理模式的演进 | 第23-29页 |
第一节 西方环境治理产生的机理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强制命令型环境治理模式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巿场导向型环境治理模式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签订契约型环境治理模式 | 第26-27页 |
第五节 自觉行动型环境治理模式 | 第27-28页 |
第六节 西方环境治理方式的创新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环境治理的缺欠 | 第29-37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治理的历史发展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治理的结构性缺欠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我国环境治理的道德风险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我国环境治理失效的根因 | 第33-34页 |
第五节 我国环境法功能的缺失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治理结构改革 | 第37-44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改革的市场化和多主体价值取向 | 第39-40页 |
一、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 | 第39-40页 |
二、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设计 | 第40页 |
第三节 重新定位政府作用 | 第40-41页 |
第四节 重新定位环境NGO作用 | 第41-42页 |
第五节 促进环境法制转型与发展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