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张力机制及其策略选择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2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内容安排 | 第27页 |
·关键词解释 | 第27-29页 |
第2章 农村张力机制的理论基础与本文逻辑起点 | 第29-42页 |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9-31页 |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第29页 |
·乔根森、托拉多的新古典主义模型 | 第29-30页 |
·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第30页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 | 第30-31页 |
·对城市化历史的审视 | 第31-37页 |
·城市化起源 | 第32-33页 |
·城市化发展历程 | 第33-37页 |
·对城市化概念的再认识 | 第37-39页 |
·城市化概念的一般认识 | 第37-38页 |
·城市化概念新解 | 第38-39页 |
·本文的逻辑起点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城市化动力系统中的农村张力 | 第42-55页 |
·城市化动力系统 | 第42-45页 |
·农村张力及其地位 | 第45-47页 |
·农村张力的内涵 | 第45-46页 |
·农村张力在城市化动力系统中的地位 | 第46-47页 |
·农村张力的结构与变化 | 第47-54页 |
·农村张力的要素 | 第47-49页 |
·农村张力的主体 | 第49-51页 |
·农村张力的指向 | 第51-52页 |
·农村张力的生成演变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农村张力的集聚机制分析 | 第55-71页 |
·集聚机制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 第55-57页 |
·农村工业扩张的集聚机制分析 | 第57-61页 |
·农村工业带动农村人口集聚的作用机制 | 第57-60页 |
·农村工业促进小城镇集聚的作用机制 | 第60-61页 |
·比较利益驱动的集聚机制分析 | 第61-66页 |
·农业内部的溢出机制 | 第62-63页 |
·非农产业外部诱导机制 | 第63-66页 |
·人力资本提升的集聚机制分析 | 第66-69页 |
·人力资源提升的促动 | 第66-68页 |
·价值观念改变的驱动机制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农村张力的贡献机制分析 | 第71-86页 |
·贡献机制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 第71-72页 |
·农业发展的产品贡献机制分析 | 第72-77页 |
·农业发展的粮食贡献机制 | 第73-75页 |
·农业发展的原料贡献机制 | 第75-77页 |
·农村劳动力扩张的人口贡献机制分析 | 第77-79页 |
·农业劳动力总量扩张机制 | 第77-78页 |
·农业生产率提高推动机制 | 第78-79页 |
·农村发展的市场贡献机制分析 | 第79-85页 |
·农民作为生产者的市场贡献机制 | 第80-82页 |
·农民作为消费者的市场贡献机制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关于农村张力机制的个案研究 | 第86-108页 |
·个案选择及其描述 | 第86-90页 |
·个案(黑龙江省)的选择 | 第86页 |
·黑龙江省的基本状况 | 第86-88页 |
·黑龙江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 第88-90页 |
·张力要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0-92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90-91页 |
·统计指标的筛选 | 第91-92页 |
·分析数据的获得与处理 | 第92-98页 |
·数据的获得 | 第92-93页 |
·张力要素的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 | 第93-97页 |
·张力要素的相关关系检验 | 第97-98页 |
·对黑龙江省农村张力的评价 | 第98-104页 |
·对张力要素的评价 | 第98-99页 |
·集聚机制的评价 | 第99-100页 |
·贡献机制的评价 | 第100-103页 |
·政策变迁对农村张力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强化农村张力的对策分析 | 第104-107页 |
·增强农村张力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 | 第104-105页 |
·增强农村张力要发挥自然要素优势 | 第105-106页 |
·增强农村张力要注重农村的社会和文化建设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基于张力机制的中国城市化策略选择 | 第108-129页 |
·中国城市化的“大农村大农业”背景 | 第108-112页 |
·农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 | 第108-110页 |
·农村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剩余人口多 | 第110-111页 |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重要 | 第111-112页 |
·农村张力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及问题分析 | 第112-115页 |
·农村张力是现阶段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 第112-113页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张力的不足和问题分析 | 第113-115页 |
·中国的张力型城市化策略 | 第115-128页 |
·以小城镇为主梯度城市化发展策略 | 第115-119页 |
·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 第119-123页 |
·促进农村张力机制实现的制度变革与创新策略 | 第123-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