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2-20页 |
·地应力场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岩爆灾害研究评述 | 第13-17页 |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蠕变特征研究评述 | 第17-19页 |
·隧道耗散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二次应力测试 | 第23-43页 |
·引言 | 第23页 |
·深埋隧道围岩二次应力测试方法 | 第23-31页 |
·应力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改进的二次应力恢复法 | 第24-25页 |
·改进二次应力恢复法的室内试验和数值试验 | 第25-31页 |
·深埋硬岩隧道二次应力测试 | 第31-34页 |
·二次应力现场测试 | 第31-32页 |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二次应力特征 | 第32-34页 |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二次应力特征的数值试验 | 第34-40页 |
·三维数值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围岩二次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3 岩爆最大熵最优相对隶属度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 第43-73页 |
·引言 | 第43页 |
·岩爆的影响因素和判据 | 第43-52页 |
·岩爆的定义 | 第43-45页 |
·岩爆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岩爆预测的判据 | 第48-52页 |
·最大熵原理 | 第52-54页 |
·模糊集合理论 | 第54-55页 |
·经典模糊集合理论及其局限性 | 第54-55页 |
·工程模糊集理论中的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 | 第55页 |
·基于POME 的深埋隧道岩爆相对隶属度预测预测模型 | 第55-66页 |
·岩爆预测的相对隶属度 | 第55-58页 |
·岩爆模糊最优化预测模型 | 第58-61页 |
·岩爆评价指标权重 | 第61-66页 |
·岩爆预测模型在葡萄山隧道中的应用 | 第66-69页 |
·葡萄山隧道岩爆预测指标 | 第66-67页 |
·葡萄山隧道岩爆预测 | 第67-69页 |
·进一步讨论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4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蠕变试验研究 | 第73-97页 |
·衬砌混凝土和围岩蠕变特性试验 | 第73-83页 |
·试验系统 | 第73-77页 |
·试件的制作 | 第77页 |
·混凝土的三轴压缩试验 | 第77-78页 |
·隧道岩石的三轴压缩试验 | 第78-80页 |
·混凝土试件蠕变试验 | 第80-81页 |
·岩石试件蠕变试验 | 第81-83页 |
·混凝土和岩石的蠕变模型 | 第83-89页 |
·蠕变模型的确定 | 第83-85页 |
·Cvisc 粘塑性模型 | 第85-86页 |
·蠕变参数的确定 | 第86-89页 |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蠕变变形的数值分析 | 第89-95页 |
·蠕变数值分析模型 | 第89-90页 |
·蠕变参数的选取 | 第90-91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研究 | 第97-131页 |
·引言 | 第97-98页 |
·深埋隧道围岩系统耗散结构形成 | 第98-99页 |
·深埋隧道围岩耗散结构的形成 | 第98-99页 |
·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的耗散结构的形成 | 第99页 |
·深埋隧道围岩-支护系统的耗散结构熵 | 第99-101页 |
·耗散结构熵 | 第99-101页 |
·隧道围岩-支护系统耗散结构熵 | 第101页 |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 第101-118页 |
·Kolmogorov 熵 | 第101-103页 |
·时间延迟与最佳嵌入维数 | 第103-106页 |
·隧道特征点剪切应变率变化规律分析 | 第106-110页 |
·隧道施工稳定特征Kolmogorov 熵研究 | 第110-118页 |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变形非线性特征及预测 | 第118-129页 |
·深埋硬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 第119-122页 |
·围岩变形的非线性预测 | 第122-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9页 |
附录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