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外相关理论发展及现状述评 | 第11-13页 |
| ·国内理论发展及现状述评 | 第13-16页 |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解读城市视觉符号 | 第20-29页 |
| ·概念认知 | 第20-22页 |
| ·城市视觉符号与城市品牌形象 | 第20-21页 |
| ·城市标志与城市视觉符号 | 第21页 |
| ·城市象征物与城市视觉符号 | 第21页 |
| ·视觉化的城市 | 第21-22页 |
| ·城市视觉符号的特征 | 第22-24页 |
| ·识别性 | 第22-23页 |
| ·差异性 | 第23页 |
| ·对应性 | 第23-24页 |
| ·象征性 | 第24页 |
| ·城市视觉符号的相关学科原理 | 第24-28页 |
| ·格式塔原理 | 第24-27页 |
| ·符号学原理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城市标志——城市视觉符号的内核 | 第29-42页 |
| ·城市标志的视觉特性 | 第29-30页 |
| ·赋义的确定性 | 第29页 |
| ·赋值的开放性 | 第29-30页 |
| ·城市标志的类型 | 第30-34页 |
| ·理念型城市标志 | 第30页 |
| ·人文型城市标志 | 第30-32页 |
| ·地域型城市标志 | 第32-33页 |
| ·战略型城市标志 | 第33-34页 |
| ·城市标志的视觉样式 | 第34-37页 |
| ·二维 | 第34-35页 |
| ·三维 | 第35-36页 |
| ·多维 | 第36-37页 |
| ·城市标志的视觉语义 | 第37-41页 |
| ·表层语义 | 第37-39页 |
| ·深层语义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城市象征物——城市视觉符号的外延 | 第42-51页 |
| ·城市象征物的视觉特性 | 第42-43页 |
| ·社会的约定性 | 第42页 |
| ·意义的双重性 | 第42-43页 |
| ·城市象征物的类型 | 第43-47页 |
| ·自然景物类城市象征物 | 第43-44页 |
| ·人文景观类城市象征物 | 第44-45页 |
| ·典型形象类城市象征物 | 第45-47页 |
| ·城市象征物的设定原则 | 第47-50页 |
| ·互补性原则 | 第47页 |
| ·对应性原则 | 第47-48页 |
| ·具体化原则 | 第48-49页 |
| ·亲和性原则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城市视觉符号的文化向度 | 第51-55页 |
| ·城市性格的阐释 | 第51页 |
| ·城市文化的感知 | 第51-52页 |
| ·城市精神的传承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城市视觉符号运用案例评述 | 第55-62页 |
| ·视觉符号设计差异——以韩国马山市、‘釜山市为例 | 第55-57页 |
|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山泉河湖城"济南市为例 | 第57-59页 |
| ·独创构思妙合人文——以"生活品质之城"杭州为例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