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选题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总体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第12-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分析 | 第14-20页 |
·技术跨越概念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技术跨越的概念及其界定 | 第14-15页 |
·技术跨越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比较 | 第15-16页 |
·技术跨越系统运行过程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评价与启示 | 第17页 |
·企业技术跨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熵理论的产生及其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基于熵理论的企业技术跨越运行机理研究 | 第20-29页 |
·企业技术跨越的熵理论基础 | 第20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的熵理论运用 | 第20-25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 第20-22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的熵增与熵减 | 第22页 |
·企业技术跨越子系统之间竞争协同的动力机制 | 第22-23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的超循环演化 | 第23-25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模型 | 第25-26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要素核心点构成 | 第26-29页 |
第四章 企业技术跨越影响因素假设及系统熵值测度模型构建 | 第29-35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假设 | 第29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熵描述 | 第29-31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关联熵测度 | 第31-35页 |
·灰关联熵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灰关联熵的测算 | 第32-33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熵的测算 | 第33-35页 |
第五章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 第35-51页 |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5-36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5页 |
·研究过程 | 第35-36页 |
·量表开发 | 第36-51页 |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计量尺度 | 第36-37页 |
·问卷设计 | 第37-39页 |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因子分析及问卷信度检验 | 第40-51页 |
第六章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51-60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熵值测度模型应用 | 第51-53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熵值测度模型原始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51页 |
·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熵值测度模型灰关联熵和运行熵的计算 | 第51-53页 |
·企业技术跨越影响因素与技术跨越水平相关分析 | 第53-59页 |
·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偏相关分析 | 第54-56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56-59页 |
·实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第七章 基于熵理论的我国企业技术跨越系统建设建议 | 第60-63页 |
·构建耗散结构的条件 | 第60-61页 |
·促进外来先进技术涨落形成 | 第61页 |
·推动企业技术跨越子系统之间展开积极的竞争与协同 | 第61页 |
·实现企业技术跨越系统的超循环演化 | 第61-62页 |
·保持企业技术跨越系统运行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1 关于跨越式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