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内“屋满为患” | 第11-13页 |
·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处 | 第13页 |
·景区内索道建设无法可依 | 第13-14页 |
·重视旅游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 | 第14-15页 |
·居民迁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致性 | 第15-16页 |
·保护自然遗产地原住民利益原则 | 第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旅游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16-21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质量研究 | 第21-27页 |
·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 | 第27-29页 |
·建立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谐旅游社区 | 第29-32页 |
·加强对世界自然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研究,认真对待迁移居民利益 | 第32-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本文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38-41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8-39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旅游发展及其城镇化状况分析 | 第41-56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简介及其价值 | 第41-46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简介 | 第41页 |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 | 第41-45页 |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历年来获得的殊荣 | 第46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城镇化状况分析 | 第46-56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城镇化的基本状态 | 第47-48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 第48-52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城镇化状况的成因分析 | 第52-53页 |
·关于武陵源景区内索道建设情况 | 第53-54页 |
·近年来武陵源景区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武陵源风景区“大拆迁” | 第56-70页 |
·武陵源风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动因 | 第56-57页 |
·迁移方案 | 第57-59页 |
·迁移实施(以武陵源高云安置小区为例) | 第59页 |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的过程 | 第59-62页 |
·迁移的代价 | 第62-64页 |
·迁移效果简评 | 第64-67页 |
·文化教育方面 | 第66页 |
·生态环境方面 | 第66-67页 |
·森林防火 | 第67页 |
·医疗卫生 | 第67页 |
·值得引起特别关注的迁移经验 | 第67-70页 |
·反弹现象严重 | 第67-68页 |
·人口数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 第68页 |
·隐蔽安置效果失控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核心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的迁移态度调查 | 第70-75页 |
·调查方案 | 第70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70页 |
·调查方式 | 第70页 |
·指标设置 | 第70页 |
·调查资料的整理 | 第70-73页 |
·调查资料的分析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武陵源景区内建筑拆迁、居民迁移的对策 | 第75-96页 |
·应高度重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的功能 | 第75-78页 |
·促进社会发展功能 | 第75页 |
·发挥旅游扶贫功能 | 第75-76页 |
·建设和谐旅游社区功能 | 第76页 |
·审美教育 | 第76-77页 |
·形象功能 | 第77页 |
·生态保护、展示功能 | 第77页 |
·构建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环境图 | 第77-78页 |
·结合拆迁工作建设和谐旅游社区 | 第78-82页 |
·促进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82-84页 |
·培育文化底蕴建设旅游阳光区 | 第84-85页 |
·探索自然遗产地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 第85页 |
·研究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居民迁移补偿机制 | 第85-86页 |
·加强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 | 第86-96页 |
·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加大执行力度 | 第86-92页 |
·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 第92-94页 |
·科学展示自然遗产资源也是遗产保护的内容之一 | 第94-96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96-97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附录1 | 第103-106页 |
附件2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