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植物响应低磷胁迫的适应性机理 | 第12-16页 |
·低磷胁迫时植物根系形态构型变化 | 第12-13页 |
·低磷胁迫时植物生理适应机制 | 第13-16页 |
·低磷胁迫时菌根与排根的形成 | 第13-14页 |
·低磷胁迫时植物根系有机酸和酸性磷酸酶的分泌 | 第14页 |
·低磷胁迫时磷酸转运子的增强表达 | 第14-15页 |
·低磷胁迫时根系对H_2PO_4~-的吸收动力学 | 第15-16页 |
·油菜磷高效机制 | 第16页 |
·植物根毛的发生发育及其相关基因 | 第16-19页 |
·控制植物根毛分化形成的基因 | 第16-18页 |
·根毛的分化形成 | 第16-17页 |
·根毛发生发育基因 | 第17-18页 |
·根毛发生发育与土壤磷的吸收 | 第18页 |
·与植物根毛发生相关的MYB类转录因子 | 第18-19页 |
·转录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 第18页 |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18-19页 |
·MYB类转录因子WER,CPC对根毛发育的遗传调控 | 第19页 |
·TILLING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TILLING技术的原理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TILLING引物的设计与点突变的检测 | 第21-22页 |
·TILLING技术中突变体表型的鉴定 | 第22页 |
·TILLING技术的特点与其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5-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研究基础 | 第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3. 甘蓝型油菜刀BNWER,BN-AT5G49270,BNCPC同源基因的分离 | 第27-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试验材料与基因信息来源 | 第27页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27页 |
·载体及菌株 | 第27页 |
·基因信息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5页 |
·油菜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分离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28-30页 |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30页 |
·PCR-walking实验步骤 | 第30-32页 |
·PCR产物纯化及克隆测序 | 第32-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BnWER两个全长同源基因的分离 | 第35-37页 |
·Bn-AT5G4927O基因的分离 | 第37-38页 |
·BnCPC基因的分离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4. BNWER突变体的筛选 | 第40-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芹菜CELI酶的提取 | 第40-41页 |
·BnWER荧光引物的设计 | 第41页 |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41-42页 |
·PCR产物用CELI酶切及异丙醇纯化 | 第42-43页 |
·制聚丙烯酰胺凝胶板及LI-COR4300电泳 | 第43-44页 |
·利用PARSESNP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蛋白质生物功能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BnWER荧光引物预检测及合成的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BnWER突变位点的筛选结果 | 第45页 |
·碱基改变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5. 突变体表型的鉴定及与磷吸收利用的关系 | 第48-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体式显微镜观察根毛数量 | 第48页 |
·观察突变体和野生型地上部及根系的差异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野生型和突变体根毛数量的差异 | 第49页 |
·野生型和突变体磷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6. BNWER-I与BNWER-2的表达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52-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油菜根系总RNA的提取,逆转录反应及RT-PCR反应 | 第52-54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BnWER-1的表达分析 | 第55-56页 |
·TN群体及亲本中BnWER基因的多态性 | 第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