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行政指导的概念 | 第13-17页 |
一、行政指导的历史渊源 | 第13-14页 |
二、中国语境下的行政指导概念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行政指导性质的反思 | 第17-21页 |
一、行政指导是否是行政行为 | 第17页 |
二、行政指导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 第17-19页 |
三、行政指导是否具有权力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建立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一、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是权力不得滥用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1-22页 |
二、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履行义务的责任承担 | 第22-23页 |
三、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是信赖保护原则的应有之义 | 第23-24页 |
四、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是与国际法治接轨的迫切需要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我国行政指导的问题及救济机制缺位的原因 | 第25-29页 |
一、行政指导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 第25-26页 |
(一) 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太大 | 第25页 |
(二) 行政指导的命令化倾向 | 第25-26页 |
(三) 行政指导缺乏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 第26页 |
(四) 对第三人的权益保护不足 | 第26页 |
二、行政指导法律救济制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 理念层面:行政机关的法律救济意识淡薄 | 第26-27页 |
(二) 宏观层面:我国的立法规定还有待完善 | 第27页 |
(三) 中观层面:行政指导缺乏相应的制度构建 | 第27页 |
(四) 微观层面:法律救济的诉讼化技术长期缺乏 | 第27-28页 |
(五) 学理层面:对行政指导的救济理论研究缺乏突破性 | 第28-29页 |
第五章 西方国家的行政指导救济制度——基于比较法的考察 | 第29-33页 |
一、西方国家的行政指导救济制度考察 | 第29-31页 |
(一) 德国行政指导的救济制度 | 第29页 |
(二) 日本行政指导的救济制度 | 第29-30页 |
(三) 美国行政指导的救济制度 | 第30-31页 |
二、行政指导救济的理论化思考 | 第31-33页 |
第六章 构建我国行政指导救济制度的基本思路 | 第33-46页 |
一、法律救济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一) 有错必纠原则 | 第33页 |
(二) 信赖保护原则 | 第33-34页 |
(三) 权力限制原则 | 第34页 |
(四) 公开公示原则 | 第34页 |
二、法律救济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34-36页 |
(一) 行政指导救济制度的立法内容 | 第34-35页 |
(二) 行政指导救济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35-36页 |
三、法律救济制度的多元化路径 | 第36-41页 |
(一) 建立专业的人大监督员制度 | 第36-38页 |
(二) 借鉴行政苦情制度 | 第38-39页 |
(三) 改革行政复议制度 | 第39-40页 |
(四) 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40-41页 |
(五) 加强行政赔偿的力度和范围 | 第41页 |
(六) 健全行政补偿制度 | 第41页 |
四、救济制度的范围控制 | 第41-44页 |
(一) 对抽象行政指导的救济 | 第41-42页 |
(二) 对具体行政指导的救济 | 第42-44页 |
五、救济制度的责任配置 | 第44-46页 |
(一) 关于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44页 |
(二) 关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