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26页 |
·拟南芥 | 第9-11页 |
·ERF 转录因子 | 第11-16页 |
·ERF 转录因子结构分析 | 第11-13页 |
·ERF 类转录因子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第13-15页 |
·ERF 转录因子在植物防卫反应信号传递途径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植物原生质体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植物原生质体的应用 | 第17-18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因素 | 第18-19页 |
·植物原生质体瞬时表达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原生质体的转化方法 | 第20-22页 |
·瞬时表达技术的应用 | 第22-24页 |
·瞬间表达系统的应用前景 | 第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主要药品 | 第26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26-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8页 |
·拟南芥的培养 | 第28-29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9-30页 |
·原生质体浓度计算 | 第30页 |
·VvERF2-1,VvERF4-2 和VaERF5 目的基因的酶切位点分析 | 第30-31页 |
·VvERF2-1,VvERF4-2 和VaERF5 目的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31页 |
·VvERF2-1,VvERF4-2 和VaERF5 目的片段的PCR 扩增 | 第31-32页 |
·凝胶回收 | 第32-33页 |
·T 连接反应 | 第3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3-34页 |
·T 连接产物的转化反应 | 第34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4页 |
·目的片段及pBI221 载体双酶切 | 第34-35页 |
·构建VvERF2-1,VvERF4-2 和VaERF5 的表达载体连接反应 | 第35页 |
·表达载体转化反应 | 第35-36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6页 |
·质粒的PEG-Ca~(2+) 法转化原生质体 | 第36-37页 |
·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收获 | 第37页 |
·报告基因的检测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拟南芥叶肉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38-40页 |
·取材部位对原生质体得率的影响 | 第38页 |
·苗龄对原生质体得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brake 对原生质体质量的影响 | 第39页 |
·苗龄来源的原生质体的形态差异 | 第39-40页 |
·VVERF2-1,VVERF4-2 和VAERF5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45页 |
·VvERF2-1、VvERF4-2、VaERF5 模板质粒和pBI221 质粒的提取 | 第40-41页 |
·PCR 扩增获得VvERF2-1、VvERF4-2、VaERF5 目的片段 | 第41-42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42页 |
·目的片段与pBI221 载体的限制性酶双酶切 | 第42-43页 |
·目的基因与酶切后pBI221 载体融合 | 第43页 |
·重组质粒的PCR 检测 | 第43-44页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检测 | 第44-45页 |
·瞬时表达体系相关参量的优化 | 第45-46页 |
·PEG 浓度对转化后原生质体状态的影响 | 第45页 |
·W5 与WI 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 第45-46页 |
·双质粒共转化的瞬时表达分析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 | 第47页 |
·取材部位 | 第47页 |
·苗龄 | 第47页 |
·brake 值 | 第47页 |
·PEG 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培养液对原生质体状态的影响 | 第48页 |
·LUC 检测结果分析 | 第48页 |
5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