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教育精神的虚无与拯救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言第9-14页
 一、问题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道德教育精神虚无的表现及原因第14-22页
 第一节 道德教育精神虚无的表现第14-17页
  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无意义、焦虑第14-15页
  二、个人与其社会环境的双向联系的共同价值的淡漠第15-16页
  三、大学道德教育的软弱无力、道德真空第16-17页
 第二节 道德教育精神虚无的原因第17-22页
  一、规范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精神的遮蔽第17-18页
  二、传统道德教育价值的淡化第18-20页
  三、现代现象背景下道德终极价值合理论证的缺失第20页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依附失去了其自身的教化功能第20-22页
第二章 对道德教育精神虚无的反思第22-28页
 第一节 我国传统的道德精神——安身立命之本第22-23页
 第二节 西方宗教传统中的终极关怀思想及道德教化意义第23-25页
 第三节 对道德教育终极关怀的解释、定位第25-28页
第三章 终极关怀道德思想对道德教育精神虚无的启示与意义第28-38页
 第一节 终极关怀中的道德教育精神思想第28-35页
  一、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现状,强调生存的勇气第28-30页
  二、论证并强调爱、力量、正义第30-32页
  三、对世界本原的论证与信仰第32-35页
 第二节 终极关怀的意义和不足第35-38页
  一、终极关怀的社会历史意义第35-36页
  二、终极关怀的现实意义第36-37页
  三、宗教终极关怀的不足第37-38页
第四章 回归本真的道德教育第38-45页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特点第38-42页
  一、道德终极价值—以公平正义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卢梭说任何第38-39页
  二、道德终极存在—以社会舆论、信仰来维系的第39-41页
  三、道德终极解释—道德内容因时代不同而期待合理辩证第41-42页
 第二节 道德教育精神以及意义第42-45页
结语第45-46页
注释第46-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后记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价值
下一篇:新保守主义对美国道德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