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2页 |
2 关于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农业风险的内涵与特点 | 第13页 |
·农业保险的概念 | 第13-14页 |
·农业保险政策性属性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 | 第14-18页 |
·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 第18-20页 |
·农业保险政策性属性观点综述 | 第20-21页 |
·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 第21-23页 |
3 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第23-31页 |
·基于传统农业保险福利经济学分析的一个扩展 | 第23-28页 |
·农业保险静态福利效应分析 | 第24-25页 |
·考虑农民风险偏好后的农业保险的福利衡量 | 第25-28页 |
·对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讨论 | 第28页 |
·农业保险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 | 第28-31页 |
·农业保险在微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农业保险在宏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分析 | 第31-39页 |
·对农业保险外部性及其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分析 | 第32-36页 |
·对农业保险外部性的分析 | 第32-35页 |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分析 | 第35-36页 |
·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36-38页 |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标选择 | 第38-39页 |
5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分析 | 第39-46页 |
·国外农业保险的制度安排 | 第39-45页 |
·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 | 第39-41页 |
·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 | 第41-43页 |
·法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 | 第43-45页 |
·巴西农业保险的供给概况 | 第45页 |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6页 |
6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探索及经验总结 | 第46-62页 |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保险 | 第46-47页 |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前的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 第47-48页 |
·1982-2003年农业保险由快速发展到步入徘徊萎缩时期 | 第48-52页 |
·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商业化经营 | 第49-50页 |
·农村保险相互会杜的非赢利性经营 | 第50页 |
·由政府或其他部门试验的政策性经营 | 第50-52页 |
·2004年至今的我国农业保险恢复快速发展 | 第52-59页 |
·安信模式 | 第53-54页 |
·安华模式 | 第54-55页 |
·阳光模式 | 第55-57页 |
·共保体模式 | 第57-58页 |
·安盟模式 | 第58-59页 |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9-62页 |
·政府在制度模式中的缺位 | 第59-60页 |
·对投保人支持力度不足 | 第60页 |
·“统保”和“共保”模式的不足 | 第60-61页 |
·再保险安排不合理 | 第61页 |
·“以险养险”的局限性 | 第61-62页 |
7 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探讨 | 第62-67页 |
·构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62-64页 |
·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不能搞单一化 | 第62-63页 |
·农业保险模式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 第63页 |
·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和覆盖应渐进性地推行 | 第63-64页 |
·构建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若干建议 | 第64-67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总结 | 第6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