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基于集对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评价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附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3-15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选题意义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评价指标相关文献综述第15-17页
     ·评价方法相关文献综述第17-19页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9-22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0-22页
第2章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评价相关理论分析第22-34页
   ·评价模型理论基础第22-27页
     ·集对及其表示第22-23页
     ·同异反联系度的表示第23-25页
     ·集对势及同异反态势度排序第25-27页
   ·“两型社会”相关理论第27-30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7页
     ·循环经济理论第27-28页
     ·新经济增长理论第28页
     ·“两型社会”概念的细化第28-30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概况第30-33页
     ·城市群的概念第30-31页
     ·长株潭城市群的历史沿革第31-32页
     ·“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34-47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第34-36页
     ·评价指标的选择条件第34-35页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第35-36页
     ·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第36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36-43页
     ·评价指标的提出第37-41页
     ·评价指标的说明第41-43页
   ·评价指标的检验第43-46页
     ·检验原则第43-44页
     ·信度分析第44-45页
     ·效度分析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评价模型构建第47-58页
   ·评价模型与方法的选择第47-49页
     ·几种评价方法的简单说明第47-48页
     ·“两型社会”评价模型的要求第48-49页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第49-51页
   ·基于集对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第51-55页
     ·联系度表达式的确定第51-53页
     ·隶属级别的判定第53-55页
   ·基于集对理论的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第55-57页
     ·态势度的表示第55-56页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指数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评价分析第58-73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评价第58-66页
     ·数据来源及说明第58页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58-61页
     ·单项指标的评价标准第61-63页
     ·确定联系度和隶属度第63-64页
     ·“两型社会”评价与分析第64-66页
   ·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分析第66-68页
     ·协调度评价结果与分析第66-68页
     ·协调度的评价结果说明第68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第68-72页
     ·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第69-70页
     ·加深产业结构的调整第70-71页
     ·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持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第80-81页
附录B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第81-84页
附录C 确定“两型社会”评价指标权重的专家咨询问卷第84-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省药品安全信用评级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带模糊时间窗的多车型车辆调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