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引言 | 第15-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0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和与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2.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打孔接种真菌条件下新疆杨的生理响应 | 第24-37页 |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2.2.1 水势 | 第28-29页 |
2.2.2 导水率 | 第29页 |
2.2.3 茎干含水量 | 第29-30页 |
2.2.4 净光合速率 | 第30-31页 |
2.2.5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 | 第31-32页 |
2.2.6 蒸腾速率 | 第32-33页 |
2.2.7 水分利用效率 | 第33-34页 |
2.2.8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环割接种条件下新疆杨的生理响应 | 第37-57页 |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9-4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3.2.1 叶片颜色和特征 | 第43-44页 |
3.2.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第44页 |
3.2.3 叶柄水势值 | 第44-48页 |
3.2.4 导水率和导水损失率 | 第48-49页 |
3.2.5 茎干和叶片的含水量 | 第49-50页 |
3.2.6 茎干和根部NSC含量 | 第50-53页 |
3.3 讨论 | 第53-56页 |
3.3.1 溃疡类病害引起的形成层功能障碍在其发病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 | 第53页 |
3.3.2 溃疡类病害通过抑制光合作用诱导碳饥饿 | 第53-54页 |
3.3.3 溃疡类病害通过诱导茎干部碳饥饿导致杨树冠层枯死 | 第54-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微创接种条件下新疆杨的生理响应 | 第57-73页 |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0页 |
4.2.1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第59-61页 |
4.2.2 气孔限制值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 第61-62页 |
4.2.3 水势 | 第62-63页 |
4.2.4 导水损失率 | 第63-64页 |
4.2.5 渗透势 | 第64-66页 |
4.2.6 叶片、茎干和根部NSC含量 | 第66-70页 |
4.3 讨论 | 第70-72页 |
4.3.1 溃疡病害对寄主气体交换参数和水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2 溃疡病害对寄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