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引言 | 第9页 |
·先期抽薹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第9-11页 |
·先期抽薹的原因 | 第9-10页 |
·先期抽薹的防治措施 | 第10-11页 |
·抽薹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抽薹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 第11-12页 |
·有关抽薹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抽薹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 第15-18页 |
·RAPD | 第15-16页 |
·SSR | 第16页 |
·SRAP | 第16-17页 |
·RSAP | 第17页 |
·SCAR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8-21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特点 | 第19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数量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分子标记在大白菜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7页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1-23页 |
·种子纯度鉴定 | 第23-24页 |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 第24-25页 |
·其他方面的分子标记(抗病、耐热、雄性不育性、耐抽薹、春化时间、干烧心)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9-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性状调查与记载方法 | 第29-30页 |
·遗传模型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6 个世代的抽薹性的基本参数与次数分布分析 | 第30-31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31-32页 |
·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关于大白菜抽薹性的遗传模型与基因数目 | 第33-34页 |
·关于控制大白菜抽薹性遗传模型的效应 | 第34页 |
·关于大白菜抽薹性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在育种的作用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35-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材料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DNA 的检测结果 | 第40页 |
·RAPD 的分析 | 第40-42页 |
·SRAP 的分析 | 第42-43页 |
·RSAP 的分析 | 第43页 |
·SSR 的分析 | 第43页 |
·SCAR 引物的设计和SCAR 的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8页 |
·F_2 代植株两个极端选取的界限 | 第44页 |
·用BSA 方法寻找大白菜耐抽薹性状基因的RAPD、SRAP、RSAP、SSR 标记 | 第44-45页 |
·不同标记(RAPD、SRAP、RSAP、SSR)在试验中的比较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