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概念界定与说明 | 第14-16页 |
| ·城市新区的概念 | 第14-15页 |
| ·流动人口的概念 | 第15页 |
| ·计划生育管理的概念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8页 |
|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2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及面临困境 | 第19-27页 |
| ·我国流动人口概况 | 第19页 |
| ·我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 第19-22页 |
|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权利和义务 | 第19-20页 |
|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原则 | 第20-21页 |
|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 | 第21-22页 |
|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 | 第22-24页 |
| ·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 第22-23页 |
|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特点 | 第23-24页 |
|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困境 | 第24-27页 |
| ·重管理轻服务 | 第24-25页 |
| ·综合管理格局难形成 | 第25页 |
| ·管理服务体制严重滞后 | 第25-26页 |
| ·实施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 第26-27页 |
| 3 国内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验及理论依据 | 第27-34页 |
| ·国外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 第27-30页 |
| ·法国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 第27-28页 |
| ·美国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 第28-29页 |
| ·印度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 第29-30页 |
|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改革的三种模式 | 第30-32页 |
| ·北京模式 | 第30-31页 |
| ·嘉兴模式 | 第31页 |
| ·无锡模式 | 第31-32页 |
| ·治理理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适用 | 第32-34页 |
| 4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践及启示 | 第34-40页 |
| ·崂山区概况及流动人口现状 | 第34页 |
| ·崂山区流动人口特征 | 第34-35页 |
|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第35-36页 |
|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面临的问题 | 第35-36页 |
|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面临问题的原因 | 第36页 |
|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6-40页 |
| ·推进各类法人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的落实 | 第36-37页 |
| ·建立协管员制度,破解商住小区和零星楼座计生管理难题 | 第37-38页 |
| ·做好拆迁社区计生工作的规范管理工作 | 第38页 |
| ·为流动人口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 第38-40页 |
| 5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 | 第40-45页 |
| ·模式及其特征 | 第40-41页 |
| ·政府服务导向 | 第40-41页 |
| ·整合社会资源 | 第41页 |
| ·发挥民间力量 | 第41页 |
| ·模式实施体现的创新 | 第41-43页 |
| ·发展观念的创新 | 第41-42页 |
| ·综合服务的创新 | 第42页 |
| ·统筹协调的创新 | 第42页 |
| ·动态管理的创新 | 第42-43页 |
| ·对崂山做法的思考和建议 | 第43-45页 |
| ·国家层面 | 第43页 |
| ·山东省层面 | 第43页 |
| ·改革和完善崂山做法 | 第43-45页 |
| 6 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治理对策 | 第45-51页 |
| ·主体维度 | 第45-47页 |
| ·政府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 第45-46页 |
|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46页 |
| ·政府与社会协作 | 第46-47页 |
| ·服务维度 | 第47-49页 |
| ·提供全面优质服务 | 第47-48页 |
| ·与流动人口建立信赖关系 | 第48页 |
| ·培育全社会对计划生育的价值认同 | 第48-49页 |
| ·效率维度 | 第49-51页 |
| ·完善考核机制 | 第49页 |
| ·建构全面治理的合作网络 | 第49-51页 |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