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0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0-11页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文化、制度与财税制度 | 第13-32页 |
第一节 文化的内涵 | 第13-16页 |
一、传统观念中的文化 | 第13-14页 |
二、广义文化、中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关于制度的界定 | 第16-23页 |
一、旧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 | 第17-18页 |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 | 第18页 |
三、博弈论中的制度 | 第18-19页 |
四、本文所指的制度 | 第19-22页 |
五、本文中文化与制度的区别界定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财税制度解构 | 第23-32页 |
一、财税制度的涵义 | 第23-26页 |
二、财税制度相比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 | 第26-28页 |
三、财税制度的构成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文化内核影响财税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 第32-55页 |
第一节 经济学分析方法与价值判断 | 第32-33页 |
一、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 第32-33页 |
二、财税制度中的价值判断 | 第33页 |
第二节 国家及政府的理论 | 第33-38页 |
一、国家的起源 | 第33-35页 |
二、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三、政府的角色与存在的根基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8-42页 |
一、核心思想 | 第38-39页 |
二、不同政权组织形式的利弊分析 | 第39-42页 |
三、对我国财税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42页 |
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的“路径依赖”说 | 第42-49页 |
一、达尔文的自然环境进化论与制度主义传统 | 第43-44页 |
二、新制度经济学工具理性的失败及向演进理性的靠拢 | 第44-46页 |
三、理论的突破 | 第46-48页 |
四、“路径依赖”思想与本文观点的印证 | 第48-49页 |
第五节 博弈论 | 第49-55页 |
一、核心思想 | 第49-51页 |
二、财税制度中的博弈 | 第51-55页 |
第三章 影响财税制度的核心文化因素 | 第55-72页 |
第一节 财税制度处理的核心问题 | 第55-65页 |
一、财政的本质——为谁的“利益”服务 | 第55-57页 |
二、财政的目标—— “利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第57-60页 |
三、财政的分配对象——个人与政府的“利益”边界 | 第60-61页 |
四、财税活动的主体——政府与民众永恒的“利益”之争 | 第61-63页 |
五、有关公共物品的认识——什么是“公共利益” | 第63-65页 |
六、财税制度的具体内容——保证“利益”顺利实现 | 第65页 |
第二节 文化因素中的核心价值观 | 第65-72页 |
一、“利”的因素 | 第66-68页 |
二、“情”的因素 | 第68-72页 |
第四章 文化因素影响财税制度的具体路径 | 第72-87页 |
第一节 主要参与主体之间的“大博弈” | 第72-80页 |
一、官和民之间 | 第72-74页 |
二、官与吏之间 | 第74-76页 |
三、公民与利益集团之间 | 第76-77页 |
四、政府、公民与媒体之间 | 第77-79页 |
五、政府与宗教势力之间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各主要参与主体内部的“子博弈” | 第80-87页 |
一、官员群体内部 | 第80-82页 |
二、公民群体内部 | 第82-87页 |
第五章 中国早期文化发展阶段上的财税制度 | 第87-104页 |
第一节 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87-96页 |
一、古代中国内生的传统文化 | 第87-92页 |
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文化 | 第92-96页 |
第二节 古代与近代中国的财税制度变迁 | 第96-104页 |
一、制度变迁概貌 | 第96-97页 |
二、古代与近代中国财税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97-104页 |
第六章 现阶段中国的财税制度特征与文化根源 | 第104-126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财税制度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 | 第104-110页 |
一、制度的公共性程度 | 第104-106页 |
二、财政职能的发挥方面 | 第106-108页 |
三、制度的规范性方面 | 第108页 |
四、制度内容构成的完备性上 | 第108页 |
五、制度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 第108-109页 |
六、制度的适度开放性与创新性、开拓性的不足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中国现行财税制度问题的文化根源 | 第110-126页 |
一、“公利”与“私利”的冲突 | 第110-115页 |
二、对于“私利”的片面追求 | 第115-121页 |
三、协调个体间“私利”过程中的思想误区 | 第121-122页 |
四、“利益”与“人情”因素的冲突 | 第122-124页 |
五、对外来文明的复杂情感——要“民族的”还是“世界的”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促进文化内核与财税制度的良性互动 | 第126-147页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第126-135页 |
一、认清不同文化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力 | 第126-128页 |
二、文化与制度之间具有双向作用力 | 第128-131页 |
三、博弈论角度下的战略思路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具体思路 | 第135-147页 |
一、正确定位“公利”与“私利”,提高财税制度的公共性 | 第135-137页 |
二、处理好自利、他利与公利间的辩证关系,完善财政的职能 | 第137-139页 |
三、引导对“私利”的理性追求,构建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 | 第139-142页 |
四、平衡人情因素和商业精神,强化财税制度的规范性 | 第142-144页 |
五、明辨“民族的”与“世界的”,增强制度的开拓性 | 第144-1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一、著作类 | 第147-148页 |
二、论文类 | 第148-149页 |
后记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