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兰科植物论文

四川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前言第10-24页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特点概述第10-12页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多样性研究第12-15页
     ·兰科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手段的发展第12-13页
     ·兰科菌根真菌分类研究的进展第13-14页
     ·中国兰科菌根真菌分类研究现状第14-15页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专一性研究第15-16页
   ·兰科菌根真菌与其它微生物间的联系第16-17页
     ·兰科菌根与其它菌根体系的联系第16-17页
     ·兰科菌根真菌与细菌的联系第17页
   ·兰科菌根真菌的应用前景第17-18页
     ·研制高效的菌根菌剂第17-18页
     ·特殊功能性菌根真菌的筛选第18页
     ·促进野生珍稀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8页
   ·研究背景第18-21页
     ·研究地介绍第18-19页
     ·不同生境的优势植被分布状况第19-21页
     ·兰科植物的选择第21页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1-24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兰科菌根真菌及内生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第24-36页
   ·材料和方法第24-27页
     ·菌根的采集第24页
     ·菌根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第24-26页
       ·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第24-25页
       ·菌根真菌的形态鉴定第25页
       ·菌根真菌的分子鉴定第25页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25-26页
     ·菌根内生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第26-27页
       ·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第26页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第26页
       ·细菌的分子鉴定第26-27页
   ·结果和分析第27-32页
     ·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离状况和初步鉴定第27页
     ·兰科菌根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第27-32页
     ·细菌的数量和鉴定结果第32页
       ·兰科内生细菌的数量变化第32页
       ·细菌的鉴定结果第32页
   ·讨论第32-36页
     ·不同生长季节菌根真菌的分离意义第32-33页
     ·分子生物学对兰科菌根真菌鉴定的作用第33-34页
     ·菌根真菌分离状况分析第34页
     ·菌根内生细菌分离状况分析第34-36页
3 兰科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分析第36-41页
   ·材料和方法第36-37页
     ·物种丰富度第36页
     ·Pielou均匀度指数第36页
     ·Simpson指数第36-37页
   ·结果和分析第37-39页
     ·不同生境的兰科菌根真菌多样性第37-38页
     ·不同营养类型的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第38-39页
   ·讨论第39-41页
     ·生长季节对兰科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第39页
     ·生境对兰科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第39-40页
     ·营养方式对兰科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第40-41页
4 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共生效应第41-49页
   ·材料和方法第41-42页
     ·种子的采集和保存第41页
     ·TTC法种子活性测定第41页
     ·黄龙兰科植物种子室内萌发(in vitro)第41-42页
     ·五唇兰种子、原球茎和组培苗的共生培养第42页
       ·五唇兰室内种子萌发第42页
       ·原球茎的分化培养第42页
       ·组培苗的共生培养第42页
       ·菌根化检验和数据处理第42页
   ·结果和分析第42-46页
     ·种子的数量和活力状况第42页
     ·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种子的室内萌发结果第42-43页
     ·五唇兰的种子萌发、原球茎分化和组培苗回接效果第43-46页
   ·讨论第46-49页
     ·TTC染色法测试种子活力的意义第46-47页
     ·地生兰种子活力与萌发的关系第47页
     ·附生兰与温带地生兰科菌根真菌的作用第47-49页
5 根际上壤性质及真菌分离研究第49-55页
   ·材料和方法第49-50页
     ·土壤极值温度调查第49页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测定第49页
     ·根际土壤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第49-50页
       ·根际土壤的采集第49页
       ·根际土壤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第49-50页
     ·无兰科植物分布区域的土壤真菌分离第50页
   ·结果和分析第50-53页
     ·根际土壤极值温度测定结果第50页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第50-51页
     ·根际土壤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第51-53页
     ·无兰区域土壤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第53页
   ·讨论第53-55页
     ·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特点第53-54页
     ·兰科植物分布与土壤真菌的关系第54-55页
6 结论和展望第55-58页
   ·结论第55-56页
   ·展望第56-58页
     ·有效菌株的筛选第56页
     ·内生真菌间互作及混合接种第56页
     ·内生细菌与真菌的互作机制第56-57页
     ·菌根体系的多重共生第57-58页
7 附录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个人简介第65-66页
导师简介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桃品种指纹图谱建立及果实硬肉/溶质性状分子标记研究
下一篇:转DREB1A基因高羊茅及其子代的抗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