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课题背景 | 第9-16页 |
·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刺激疗法在偏瘫康复治疗的应用 | 第11-14页 |
·中国传统医术在上肢康复治疗的应用 | 第14-15页 |
·刺激疗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在上肢康复训练中的意义 | 第15-16页 |
·电刺激与机器人结合的上肢康复疗法研究现状 | 第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现代康复技术与中国传统医术结合方法的探讨 | 第20-35页 |
·自主循迹训练在上肢偏瘫治疗的应用 | 第20-22页 |
·自主循迹训练 | 第20-21页 |
·机器人辅助循迹训练的意义 | 第21页 |
·机器人辅助循迹训练的缺陷 | 第21-22页 |
·穴位刺激方式的选择 | 第22-25页 |
·传统的穴位刺激方式 | 第22页 |
·经皮电刺激 | 第22-24页 |
·穴位的选择 | 第24-25页 |
·穴位刺激方式的效果验证实验 | 第25-33页 |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实验对象 | 第25页 |
·实验设备 | 第25页 |
·实验过程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实验结论 | 第32-33页 |
·运动与穴位刺激结合疗法 | 第33页 |
·交替式穴位电刺激与运动结合疗法 | 第33-34页 |
·训练方案的提出 | 第33-34页 |
·机器人平台的改良要求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结合电刺激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平台的搭建 | 第35-46页 |
·电刺激与机器人结合的上肢康复平台架构 | 第35-44页 |
·平台的总体框架 | 第35-36页 |
·平台的系统结构 | 第36-37页 |
·平台软件界面 | 第37页 |
·平台主要功能 | 第37-44页 |
·穴位电刺激与机器人结合的训练方案 | 第44页 |
·康复机器人电刺激控制模块的开发 | 第44-45页 |
·功能要求 | 第44页 |
·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控制模块与机器人平台的联系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肢运动训练影响的分析 | 第46-57页 |
·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上肢循迹运动训练与电刺激相结合的实验 | 第47-52页 |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实验对象 | 第47-48页 |
·实验设备 | 第48-49页 |
·实验过程 | 第49-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实验结论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偏瘫患者痉挛状态影响的分析 | 第57-72页 |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方法 | 第57-58页 |
·上肢循迹运动训练中穴位电刺激实验 | 第58-62页 |
·实验目的 | 第58页 |
·实验对象 | 第58-60页 |
·实验设备 | 第60页 |
·实验过程 | 第60-62页 |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实验结论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工作完成情况 | 第72页 |
·创新点 | 第72-73页 |
·前景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