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聚丙烯表面改性的常用方法 | 第12-14页 |
·化学氧化法 | 第12页 |
·等离子体改性 | 第12-13页 |
·热处理法 | 第13页 |
·接枝改性法 | 第13-14页 |
·共混改性法 | 第14页 |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分子设计 | 第14-16页 |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链段选择 | 第15页 |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序列结构 | 第15页 |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分子量控制 | 第15-16页 |
·添加型大分子改性剂对聚丙烯表面改性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聚丙烯表面特性的分析与表征 | 第17-19页 |
·表面接触角的测定 | 第17页 |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ATR-FTIR) | 第17-18页 |
·光电子能谱法(ESCA或XPS) | 第18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18-19页 |
·改性效果分析 | 第19页 |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聚丙烯生物相容性改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60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双端羧基的低分子量聚丙烯制备 | 第26页 |
·聚丙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合成 | 第26-27页 |
·聚丙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 | 第27-28页 |
·聚丙烯/聚3-羟基丁酸酯的合成 | 第28-29页 |
·亲生物改性薄膜的制备 | 第29页 |
·表征所用仪器和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58页 |
·双端羧基PP的合成和分子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PP-b-PVP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38页 |
·PP-b-PBS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4页 |
·PP-b-PHB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三章 聚丙烯大分子表面亲生物改性表征 | 第60-78页 |
·引言 | 第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常用仪器设备 | 第61页 |
·改性薄膜复钙时间的测试 | 第61页 |
·改性薄膜溶血率的测试 | 第61-62页 |
·改性薄膜血小板吸附的测试 | 第62页 |
·改性薄膜的细胞相容性测试 | 第62-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迁移特性 | 第64页 |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对聚丙烯共混薄膜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64-66页 |
·改性薄膜的血浆复钙时间测试 | 第66-67页 |
·改性薄膜的溶血率测试 | 第67-68页 |
·改性薄膜的血小板粘附分析 | 第68-71页 |
·改性薄膜的细胞相容性分析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四章 聚丙烯表面抗菌、抗静电改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78-94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聚丙烯大分子改性剂的合成 | 第80页 |
·端羟基聚4-乙烯基吡啶的羟基含量的测定 | 第80-81页 |
·聚丙烯大分子改性剂薄膜的制备 | 第81页 |
·改性聚丙烯薄膜的抗菌活性测试 | 第81-82页 |
·改性聚丙烯薄膜的抗静电测试 | 第82页 |
·表征所用仪器和方法 | 第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1页 |
·聚4-乙烯基吡啶(P4VP)的合成 | 第82-83页 |
·端羟基P4VP的红外表征 | 第83页 |
·聚丙烯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合成 | 第83-84页 |
·聚丙烯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红外表征 | 第84-85页 |
·聚丙烯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TGA表征 | 第85-86页 |
·改性聚丙烯薄膜的ATR表征 | 第86-87页 |
·改性聚丙烯薄膜的耐溶剂测试 | 第87-88页 |
·改性聚丙烯薄膜的接触角测试 | 第88页 |
·改性聚丙烯薄膜的抗菌活性测试 | 第88-89页 |
·改性聚丙烯薄膜的抗静电测试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