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8-11页
第一章 中医望色诊病的内涵及发展历程第11-41页
 一、中医望色诊病的内涵第11-13页
 二、中医望色诊病发展历程第13-41页
  (一) 先秦时期色诊研究情况第13-18页
  (二) 汉三国时期色诊研究情况第18-20页
  (三) 晋隋唐时期色诊研究情况第20-27页
  (四) 宋金元时期色诊研究情况第27-31页
  (五) 明清时期色诊研究情况第31-39页
  (六) 近代色诊研究的发展情况第39-41页
第二章 望色诊病方法简介及评价第41-76页
 一、《内经》望面色诊病第41-59页
  (一) 《内经》面部色诊第41-44页
  (二) 后世对《内经》面部分候理论的认识第44-45页
  (三) 五常色与五病色的有关研究第45-57页
  (四) 评价第57-59页
 二、 其它色诊方法第59-66页
  (一) 舌诊第59-64页
  (二) 《内经》眼部五轮诊法第64页
  (三) 小儿食指脉络诊法第64-66页
  (四) 评价第66页
 三、国外类似《内经》望面部诊病方法简介第66-68页
  (一) 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的划分第66-67页
  (二) 相貌与易患疾病的关系第67-68页
 四、气色形态手诊第68-76页
  (一) 概念第68页
  (二) 解剖器官手部分布部位第68-70页
  (三) 手部五种颜色对应的中医证候第70页
  (四) 手部五种颜色对应的西医病症第70-71页
  (五) 临床研究第71-74页
  (六) 实验研究第74-76页
第三章 对中医传统色诊的现代研究第76-87页
 一、传统色诊客观定性定量研究第76-79页
  (一) 常人面部色度测定第77-78页
  (二) 病色的定量检测第78-79页
 二、颜面温度色差研究第79-81页
  (一) 常人颜面温度分布红外线图观察第79-80页
  (二) 病人颜面温度红外图分析第80-81页
 三、色诊在证候量化诊断中的应用第81页
 四、与西医诊病第81-83页
  (一) 面色白第81-82页
  (二) 面色黄第82页
  (三) 面色红第82页
  (四) 面色青第82页
  (五) 面色黑第82-83页
 五、从皮肤表皮解剖学看中医望色诊病第83-87页
第四章 望色诊病发展的影响因素第87-92页
 一、历史因素的影响第87-89页
 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第89-91页
 三、“学”与“术”不分、标准不清的影响第91-92页
结语第92-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以及相关工作第105-108页
个人简介第108-109页
中文详细摘要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信号转导MAPK通路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下一篇:电针治疗对慢性酒精中毒周围神经病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