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1. 中医治疗再障的概况 | 第16-21页 |
·古代中医学对再障病名的认识 | 第16页 |
·慢性再障的肾虚发病机理 | 第16-18页 |
·补肾法治疗再障的临床研究 | 第18-19页 |
·中药治疗再障疗效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2. 造血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造血微环境与造血的关系 | 第21-22页 |
·造血微环境损伤与再障发病的关系 | 第22-23页 |
3. 造血粘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粘附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 第23-24页 |
·粘附作用对造血的影响 | 第24-25页 |
·关于粘附信号转导通路与造血关系的研究 | 第25-28页 |
·M APK 通路的研究 | 第28-31页 |
4. 细胞因子与造血的关系 | 第31-34页 |
·细胞因子的生物特性 | 第31-32页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 第32-34页 |
5. 本课题组对补髓生血颗粒疗效机理的研究概况 | 第34-38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影响 | 第34-36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 第37-38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造血粘附信号转导的影响 | 第38页 |
6. 小结 | 第38-40页 |
临床疗效观察 | 第40-54页 |
1.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2. 诊断标准 | 第41-42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1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41-42页 |
3. 入选和排除标准 | 第42页 |
·纳入标准 | 第42页 |
·排除标准 | 第42页 |
4. 治疗方法 | 第42-44页 |
·药物 | 第42-43页 |
·治疗方法 | 第43页 |
·观察指标 | 第43-44页 |
5. 疗效判定 | 第44-45页 |
·CAA 的疗效判定标准 | 第44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44-45页 |
6. 统计方法 | 第45页 |
7.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补髓生血颗粒与再造生血片的疗效比较 | 第45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疗效比较 | 第45-46页 |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第46页 |
·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46-47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第47页 |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 第47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 | 第47-48页 |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 | 第48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 | 第48-49页 |
8. 讨论 | 第49-54页 |
·药物组成 | 第49页 |
·组方原则 | 第49页 |
·方药分析 | 第49-52页 |
·补髓生血颗粒组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第52-54页 |
临床试验研究(一) | 第54-6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4-57页 |
·试验对象 | 第54页 |
·试验用药 | 第54页 |
·主要试剂和相关配液 | 第54-56页 |
·主要仪器 | 第56-57页 |
2. Western blot 法测定 CAA 患者 MAPK 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 | 第57-60页 |
·标本采集 | 第57页 |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 | 第57页 |
·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 | 第57-58页 |
·样本蛋白的提取 | 第58页 |
·SDS-PAGE 电泳 | 第58-59页 |
·转膜 | 第59页 |
·抗体孵育 | 第59-60页 |
·化学发光、显影和定影 | 第60页 |
·灰度分析 | 第60页 |
3. 统计方法 | 第6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P-ERK1/2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60-61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P-ERK1/2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61-62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P-JNK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62-63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P-JNK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63-64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P-P38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64-65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P-P38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65-67页 |
临床试验研究(二) | 第67-74页 |
1. 试验研究的临床资料与用药 | 第67页 |
2. RT-PCR 方法检测 CAA 患者bFGF 与bFGFR m RNA 的表达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 | 第67页 |
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67-70页 |
·bFGF、bFGF 和β-actin 引物序列 | 第67-68页 |
·提取总 RNA | 第68-69页 |
·测定提取的总 RNA 量 | 第69-70页 |
4. 统计方法 | 第70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bFGF m RNA 表达水平 | 第70-71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bFGF m RNA 表达水平 | 第71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bFGFR mRNA 表达水平 | 第71-72页 |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bFGFR mRNA 表达水平 | 第72-74页 |
讨论 | 第74-85页 |
1 P-ERK1/2 | 第75-78页 |
·P-ERK1/2 的生物学特性 | 第75-77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CAA 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P-ERK1/2 的影响 | 第77-78页 |
2 P-JNK | 第78-79页 |
·P-JNK 的生物学特性 | 第78-79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CAA 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P-JNK 的影响 | 第79页 |
3. P -P38 | 第79-81页 |
·P-P38 的生物学特性 | 第79-80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CAA 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P-P38 的影响 | 第80-81页 |
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受体 | 第81-85页 |
·bFGF 与bFGFR 的生物学特性 | 第81-82页 |
·bFGF 与bFGFR 与再障的关系 | 第82-83页 |
·补髓生血颗粒对CAA 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FGF 与bFGFR 的影响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附图 | 第96-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