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蜃楼:文化怀旧氛围下的“三十年代上海”意象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结构 | 第10-31页 |
一、"三十年代上海"呈现方式 | 第11-16页 |
1、语言艺术中的"三十年代上海"意象 | 第11-13页 |
2、影视作品中的"三十年代上海" | 第13-15页 |
3、其他艺术中的"三十年代上海" | 第15-16页 |
二、"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构成 | 第16-31页 |
1、旗袍与上海女人们的双重变奏 | 第16-20页 |
2、演绎"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空间形态 | 第20-23页 |
3、"夜"上海 | 第23-26页 |
4、城市坐标与历史的点缀 | 第26-31页 |
第二章 "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怀旧 | 第31-67页 |
一、以"怀旧"之名 | 第31页 |
二、"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文化怀旧格局 | 第31-50页 |
1、怀旧的审美体验:景观、日常生活、优雅 | 第32-37页 |
2、历史的解构与建构 | 第37-42页 |
3、乡下:作为都市的理想"他者" | 第42-46页 |
4、"三十年代上海"想象中的民族国家隐喻 | 第46-50页 |
三、"三十年代上海"意象与怀旧的生产方式 | 第50-67页 |
1、记忆的筛选与改写 | 第51-55页 |
2、作为怀旧符号的历史细节 | 第55-57页 |
3、捕获时间与穿越时间 | 第57-61页 |
4、节奏的舒缓 | 第61-67页 |
第三章 现代性蜃楼:现实的困境与遥远的寄托 | 第67-78页 |
一、"三十年代上海",作为怀旧对象的一种可能 | 第67-75页 |
1、向历史开掘,为"怀旧"正名 | 第68-71页 |
2、焦虑与憧憬:怀旧对现代性的重建 | 第71-75页 |
二、现代性的蜃楼:文化怀旧的价值探索 | 第75-78页 |
1、"怀旧"意义的终点:消费 | 第75-76页 |
2、对"三十年代上海"怀旧的评价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