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5-40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梳理 | 第18-35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35-38页 |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8-40页 |
第一章 主权财富基金基础理论 | 第40-84页 |
第一节 主权财富基金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第40-45页 |
一、最早的主权财富基金 | 第40-41页 |
二、发展历程 | 第41-42页 |
三、世界主要的主权财富基金发展概况 | 第42-45页 |
第二节 主权财富基金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 第45-59页 |
一、不同主体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概念界定 | 第45-48页 |
二、主权财富基金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 第48-58页 |
三、主权财富基金的分类及一般特征 | 第58-59页 |
第三节 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原因 | 第59-65页 |
一、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长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第59-64页 |
二、国际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第64-65页 |
三、美元贬值使外汇资产的经营更为迫切 | 第65页 |
第四节 主权财富基金的性质和法律属性 | 第65-69页 |
一、主权财富基金的性质 | 第65-67页 |
二、主权财富基金的法律属性 | 第67-69页 |
第五节 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监管框架 | 第69-84页 |
一、美国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管模式 | 第69-72页 |
二、欧盟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管框架 | 第72-74页 |
三、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管合作 | 第74-75页 |
四、以圣地亚哥原则为代表的主权财富基金监管的多边框架 | 第75-84页 |
第二章 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提出 | 第84-121页 |
第一节 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上位概念的公司治理理论 | 第84-92页 |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 第84-85页 |
二、公司治理的起源和理论依据 | 第85-87页 |
三、公司治理制度的要素及理想图景 | 第87-92页 |
第二节 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 第92-97页 |
一、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的“主权”要素的认识 | 第92-94页 |
二、基于经济人假设对全民资产的保护 | 第94-95页 |
三、自由主义理念受到冲击 | 第95-96页 |
四、经济学对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制度的呼唤 | 第96-97页 |
第三节 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 第97-104页 |
一、东西方经济结构失衡 | 第97-98页 |
二、新型“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98-102页 |
三、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基于西方国家的多重考虑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国际社会呼吁的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的理想图景 | 第104-109页 |
一、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的多维度立法框架 | 第104-106页 |
二、圣地亚哥原则有关公司治理的内容 | 第106-109页 |
三、有效的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的评价标准 | 第109页 |
第五节 作为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核心的治理结构 | 第109-121页 |
一、公司治理结构是法学角度所关注的“公司治理” | 第109-111页 |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111-117页 |
三、如何用法律制度构建公司治理结构 | 第117-119页 |
四、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模型 | 第119-121页 |
第三章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治理结构概述 | 第121-172页 |
第一节 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 | 第121-135页 |
一、中投公司概况 | 第121-125页 |
二、中投公司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 第125-128页 |
三、中投公司不同于一般国有企业的特殊之处 | 第128-132页 |
四、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不同于国有企业的特殊之处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我国类似主权财富基金的国有投资主体 | 第135-145页 |
一、中非发展基金 | 第135-137页 |
二、全国社保基金 | 第137-143页 |
三、华安投资管理公司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法律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 | 第145-160页 |
一、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可供选择的法律组织形式 | 第145-146页 |
二、公法规范型主权财富基金不能承受之重 | 第146-150页 |
三、信托型主权财富基金在我国难以推行 | 第150-153页 |
四、公司制是我国法律框架下主权财富基金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 | 第153-160页 |
第四节 中投公司治理结构概况 | 第160-165页 |
一、经营管理层 | 第161-163页 |
二、监督机构的设置 | 第163-165页 |
三、专业人员的配备 | 第165页 |
四、与子公司之间关系 | 第165页 |
第五节 中投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165-172页 |
一、中投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性法律问题 | 第165-170页 |
二、中投公司治理结构本身的法律缺陷 | 第170-172页 |
第四章 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域外经验之借鉴 | 第172-190页 |
第一节 淡马锡 | 第172-180页 |
一、淡马锡简介 | 第172-173页 |
二、淡马锡公司治理结构设置 | 第173-176页 |
三、淡马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 | 第176-178页 |
四、淡马锡治理结构的优点和可资借鉴之处 | 第178-180页 |
第二节 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GIC) | 第180-184页 |
一、GIC简介 | 第180-182页 |
二、组织结构与公司治理 | 第182-183页 |
三、GIC与淡马锡的区别 | 第183-184页 |
四、GIC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可资借鉴之处 | 第184页 |
第三节 挪威政府养老基金 | 第184-186页 |
一、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概况 | 第184-185页 |
二、NBIM的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 | 第185-186页 |
第四节 韩国政府投资公司 | 第186-187页 |
一、成立背景和目标定位 | 第186-187页 |
二、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 | 第187页 |
第五节 哈萨克斯坦“萨姆鲁克—卡泽纳”国家福利基金 | 第187-190页 |
一、“萨姆鲁克—卡泽纳”基金简介 | 第187-188页 |
二、基金的治理结构 | 第188-189页 |
三、基金治理的特点 | 第189-190页 |
第五章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股东权行使 | 第190-214页 |
第一节 中投公司的股东认定和角色定位 | 第190-200页 |
一、中投公司的股东为政府 | 第190-191页 |
二、政府股东权的界定 | 第191-193页 |
三、政府股东权的最大化行使 | 第193-196页 |
四、政府股东在主权财富基金中的权益保护 | 第196-200页 |
第二节 政府在主权财富基金中的角色冲突 | 第200-203页 |
一、作为股东的政府应行使股权 | 第200-201页 |
二、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应行使行政管理权 | 第201-202页 |
三、角色冲突的表现 | 第202-203页 |
第三节 政府在主权财富基金中的角色协调 | 第203-208页 |
一、政府角色协调是主权财富基金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 第204-205页 |
二、政府股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角色协调的最好方法 | 第205-208页 |
第四节 世界各主权财富基金国有关政府股东的立法 | 第208-211页 |
一、新加坡《公司法》致力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第208-210页 |
二、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基于与政府委托关系的独立决策权 | 第210-211页 |
三、经验总结:减少政府干预,保证经营管理层的独立性 | 第211页 |
第五节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政府股东权的法律规制方向 | 第211-214页 |
一、在立法和公司章程上强调其独立性和商业化目标 | 第211-212页 |
二、明确政府股东的职能 | 第212页 |
三、通过立法明确党委的职责 | 第212-214页 |
第六章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经营管理层设置 | 第214-240页 |
第一节 以董事会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层 | 第214-224页 |
一、董事会制度概述 | 第214-218页 |
二、董事会的目标和职责 | 第218-221页 |
三、一般公司董事会应具有的特征 | 第221-224页 |
第二节 主权财富基金董事会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 第224-232页 |
一、董事的选任 | 第224-225页 |
二、董事会的独立性及独立性的“度” | 第225页 |
三、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之间的平衡 | 第225-226页 |
四、董事积极性的最大发挥 | 第226-232页 |
第三节 良好的主权财富基金经营管理层的要求 | 第232-234页 |
一、主权财富基金董事会设置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 第232-233页 |
二、优秀主权财富基金董事会设置之借鉴 | 第233-234页 |
第四节 中投公司的经营管理层设置及缺陷 | 第234-237页 |
一、中投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 | 第234-235页 |
二、中投公司的经营管理层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235-237页 |
第五节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经营管理层设置的立法完善 | 第237-240页 |
一、独立性:适当减少董事会中的公务员数量 | 第237页 |
二、专业性: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任职标准 | 第237页 |
三、激励机制:合理的绩效制、问责制、商业判断原则的合理适用 | 第237-238页 |
四、高效性和信息来源多元性:适当采用外部管理 | 第238页 |
五、不宜采用多层公司组织结构 | 第238-239页 |
六、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和监事会分权制衡 | 第239-240页 |
第七章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监督制度的设置 | 第240-265页 |
第一节 监事会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督 | 第240-249页 |
一、监事会制度各国立法考 | 第240-241页 |
二、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制度 | 第241-247页 |
三、中投公司的监事会制度的设置概况 | 第247页 |
四、中投公司监督机制的缺陷 | 第247-249页 |
第二节 独立董事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督 | 第249-252页 |
一、独立董事概念、起源和功能 | 第249-252页 |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各主权财富基金中的设置状况 | 第252页 |
第三节 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权配置的难题 | 第252-254页 |
一、监督者的客观性和临近性的冲突 | 第252页 |
二、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监督权配置 | 第252-253页 |
三、谁来监督监督者 | 第253-254页 |
第四节 中投公司监督制度的选择 | 第254-258页 |
一、两种制度的不同之处 | 第254页 |
二、两种制度在我国法律框架下的职能重叠和冲突 | 第254-255页 |
三、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并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协调 | 第255-258页 |
第五节 各大主权财富基金监督制度之借鉴 | 第258-261页 |
一、世界主要主权财富基金监督制度 | 第258-260页 |
二、经验总结 | 第260-261页 |
第六节 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第261-265页 |
一、监事会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261-263页 |
二、协调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 | 第263页 |
三、设置外部监察人制度 | 第263-265页 |
结论 | 第265-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81页 |
致谢 | 第281-283页 |
附录 | 第283-300页 |
附录A 普遍接受的原则和做法(圣地亚哥原则) | 第283-292页 |
附录B 对主权财富基金公司治理的立法建议文本 | 第292-295页 |
附录C 主权财富基金公司章程拟定稿 | 第295-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