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油页岩热解油气分级冷凝除尘及组分分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18-21页
第1章 引言第21-4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1-23页
    1.2 油页岩干馏工艺现状第23-28页
        1.2.1 油页岩干馏技术第23-25页
        1.2.2 页岩油冷凝回收系统第25-28页
    1.3 热解油气的分级冷凝第28-33页
        1.3.1 分级冷凝实验研究第29-31页
        1.3.2 多组分蒸气冷凝的模拟第31-33页
    1.4 异相冷凝在颗粒捕集中的应用第33-37页
    1.5 研究目的、思路和内容第37-41页
        1.5.1 研究目的及思路第37-38页
        1.5.2 研究内容第38-41页
第2章 高数浓度下颗粒物的异相冷凝规律第41-61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模型介绍第41-47页
        2.2.1 传质和传热第42-43页
        2.2.2 异相冷凝第43-44页
        2.2.3 数值方法第44-47页
    2.3 模型验证第47-49页
        2.3.1 与精确解比较第47-48页
        2.3.2 与实验数据比较第48-49页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9-59页
        2.4.1 网格独立性验证第50-51页
        2.4.2 模拟结果第51-55页
        2.4.3 初始颗粒数浓度的影响第55-57页
        2.4.4 初始颗粒粒径的影响第57-58页
        2.4.5 初始蒸气浓度的影响第58-59页
    2.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3章 油页岩流化床热解及分级冷凝实验研究第61-83页
    3.1 引言第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7页
        3.2.1 实验原料第61-62页
        3.2.2 热解装置第62-64页
        3.2.3 产物分析第64-67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7-82页
        3.3.1 实验系统的重复性第67-70页
        3.3.2 液体产物和TIM质量分布第70-76页
        3.3.3 分级冷凝对油相品质的影响第76-82页
    3.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4章 分级冷凝中固体颗粒物的表征和分析第83-97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实验部分第83-84页
        4.2.1 实验样品及制备第83页
        4.2.2 实验样品的表征第83-84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4-95页
        4.3.1 冷凝管内沉积的颗粒物第84-87页
        4.3.2 甲苯可溶物第87-89页
        4.3.3 油相中颗粒物第89-92页
        4.3.4 页岩油冷凝对颗粒捕集的影响第92-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5章 油页岩热解油气冷凝模型第97-125页
    5.1 引言第97页
    5.2 模型建立第97-110页
        5.2.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第97-99页
        5.2.2 页岩油组成第99-100页
        5.2.3 物性方法第100-101页
        5.2.4 热力学性质第101-104页
        5.2.5 冷凝模型第104-107页
        5.2.6 流体力学方程第107-108页
        5.2.7 模型假设及设置第108-110页
    5.3 模型验证第110-114页
        5.3.1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110-111页
        5.3.2 实验结果对比第111-114页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14-122页
        5.4.1 冷凝温度的影响第114-118页
        5.4.2 不凝气含量的影响第118-121页
        5.4.3 热解油气质量流量的影响第121-122页
    5.5 本章小结第122-125页
第6章 油页岩热解油气分级冷凝工艺评价第125-141页
    6.1 引言第125页
    6.2 工艺建立第125-128页
        6.2.1 冷凝除尘-三级冷凝器串联工艺第126页
        6.2.2 冷凝除尘-精馏塔工艺第126-127页
        6.2.3 工艺模拟第127-128页
    6.3 第一级冷凝器第128-132页
        6.3.1 网格划分和模型设置第128-129页
        6.3.2 结果分析第129-132页
    6.4 三级冷凝器串联冷凝系统第132-134页
    6.5 精馏塔冷凝系统第134-139页
        6.5.1 模拟结果第134-136页
        6.5.2 侧线采出比第136-137页
        6.5.3 侧线采出位置第137-138页
        6.5.4 塔顶液体循环比第138-139页
    6.6 工艺比较第139页
    6.7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7.1 结论第141-142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42页
    7.3 工作展望第142-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4f5d电子成键特性及其在导电材料中结构与性质的调谐
下一篇:府谷次烟煤热解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