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吸收器的能量传递原理 | 第17-18页 |
1.2.2 蒸气直接发生光热发电技术进展 | 第18-20页 |
1.2.3 超临界蒸汽管内对流换热特性的研究 | 第20-24页 |
1.2.4 太阳能吸收器热力学分析及优化的研究 | 第24-25页 |
1.2.5 太阳能与生物质气能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 | 第25-28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太阳能吸收器能量传递数学模型 | 第32-42页 |
2.1 太阳能超临界流体吸收器的光热发电应用特性 | 第32-33页 |
2.2 太阳能集热吸收器能量转换的通用稳态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2.3 太阳能液相流体吸收器稳态换热数学模型 | 第35-41页 |
2.3.1 吸收器的热损失 | 第36-38页 |
2.3.2 吸收器的最大光学效率 | 第38-39页 |
2.3.3 太阳入射角影响因子 | 第39-40页 |
2.3.4 集热吸收器光热转换效率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太阳能液相流体吸收器稳态传热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42-54页 |
3.1 实验装置设计与搭建 | 第42-43页 |
3.2 太阳能液相流体吸收器性能参数测试与分析 | 第43-49页 |
3.2.1 高原气候特征 | 第43-44页 |
3.2.2 吸收器热损失的测定 | 第44-45页 |
3.2.3 最大光学效率的测定 | 第45-46页 |
3.2.4 入射角影响因子的测定 | 第46-47页 |
3.2.5 集热吸收器热效率的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3.3 太阳能液相流体吸收器能量转换特性 | 第49-52页 |
3.3.1 太阳能液相流体吸收器的实际运行特性 | 第49-51页 |
3.3.2 太阳能液相流体吸收器的能量效率和?效率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太阳能超临界流体吸收器管内传热特性的数值分析 | 第54-73页 |
4.1 单管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和三维数学模型 | 第54-57页 |
4.1.1 单管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和热流分布特性 | 第54-56页 |
4.1.2 管内对流换热的三维数值模型 | 第56-57页 |
4.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57-60页 |
4.2.1 边界条件和方程求解过程 | 第57-58页 |
4.2.2 数值模拟和网格无关性的验证 | 第58-60页 |
4.3 圆管中超临界水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8页 |
4.3.1 超临界吸收器内温度场分布特性 | 第60-62页 |
4.3.2 质量流量和太阳入射强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3 超临界工质流向和浮升力的影响 | 第64-68页 |
4.4 传热恶化判据和对流换热关联式的确定 | 第68-71页 |
4.4.1 传热恶化判定关系式 | 第68-70页 |
4.4.2 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太阳能超临界流体吸收器管内对流换热的熵产特性研究 | 第73-90页 |
5.1 超临界换热管熵产模型 | 第73-78页 |
5.1.1 熵产分析方法 | 第73-76页 |
5.1.2 超临界换热管换热过程熵产模型 | 第76-78页 |
5.2 单侧非均匀热流与全周均匀热流运行工况对比 | 第78-82页 |
5.2.1 热传递过程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5.2.2 压力损失对比分析 | 第80-82页 |
5.3 单侧非均匀热流换热管能量传递的熵产特性 | 第82-87页 |
5.3.1 非均匀热流换热管的熵产分布规律 | 第82-84页 |
5.3.2 普朗特数和二次流强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5.3.3 超临界换热管运行参数的影响 | 第85-87页 |
5.4 基于最小熵产准则下吸收器的最优运行参数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不同载热介质太阳能吸收器的发电应用特性研究 | 第90-114页 |
6.1 小型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供暖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90-97页 |
6.1.1 系统描述 | 第90-92页 |
6.1.2 系统性能评价 | 第92-94页 |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4-97页 |
6.2 新型太阳能蒸汽直接发生与沼气能互补发电系统 | 第97-103页 |
6.2.1 厌氧消化罐能量模型 | 第100-101页 |
6.2.2 换热器能量交换模型 | 第101页 |
6.2.3 甲烷的产生速率 | 第101-102页 |
6.2.4 互补发电系统性能评价 | 第102-103页 |
6.3 结构参数与运行参数对互补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103-113页 |
6.3.1 厌氧消化系统的确定 | 第103-106页 |
6.3.2 互补发电系统的运行特性 | 第106-112页 |
6.3.3 沼气生产速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14-116页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16-117页 |
7.3 本文的不足及工作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