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5页 |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研究三十年 | 第11-15页 |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的发生、时段划分及表现特征 | 第15-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3-35页 |
第2章 精神结构论 | 第35-84页 |
·重铸民族文学之魂: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 | 第35-50页 |
·苦难体验中民族自信力的艺术呈现 | 第36-40页 |
·弱势群体话语立场上的终极关怀 | 第40-44页 |
·自然生态与文明形态的审美描述 | 第44-50页 |
·为谁写作:西部作家的底层意识 | 第50-67页 |
·必要的概念梳理:底层、底层文学及底层意识 | 第50-52页 |
·作为美学主体的底层:革命话语主导下的底层表述 | 第52-56页 |
·底层是天使,抑或是庸众:当文化精英遭遇底层体验 | 第56-59页 |
·多元底层:现代性话语裹夹下底层表述的多向度拓展 | 第59-63页 |
·走向“底层文学”:消费时代的底层表述 | 第63-67页 |
·转型时期的文学能指:新生代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与历史境遇 | 第67-84页 |
·何谓“新生代西部作家” | 第68-71页 |
·巨变时代的文学精神建构 | 第71-77页 |
·历史机遇及写作困境 | 第77-84页 |
第3章 文化基因论 | 第84-132页 |
·在乡土、荒野及牧场之间:西部小说叙事与地理人文环境 | 第84-103页 |
·西部的地域文化特征概说 | 第84-87页 |
·西部作家眼中的自然景观 | 第87-91页 |
·西部人物和风情的集中展示 | 第91-103页 |
·缘自远古的心音: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地作家的深层影响 | 第103-117页 |
·乡土与农民:当代秦地作家的题材选择 | 第106-108页 |
·悲悯与进取:当代秦地作家的主题话语 | 第108-110页 |
·恢宏气象与史诗品格:当代秦地作家的风格追求 | 第110-113页 |
·宏大叙事与传奇演绎:当代秦地作家的叙述方略 | 第113-117页 |
·从现实走向诗意:西海固作家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沿承与超越 | 第117-132页 |
·“西海固文学”的提出、概念演进及文学史意义 | 第118-121页 |
·苦难大地的诗意化呈现与西部人生的别一种书写 | 第121-125页 |
·坚守信念的边缘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学高地 | 第125-132页 |
第4章 冲突模式论 | 第132-178页 |
·西部小说叙事的可能深度:灵与肉的冲突 | 第132-155页 |
·灵与肉的冲突:一个绕不开的叙事母题 | 第132-134页 |
·《 创业史》:肉体的退场与灵体的走向“神性” | 第134-139页 |
·《绿化树》:沉重或轻盈的灵魂与饥渴或累赘的肉身 | 第139-147页 |
·《白鹿原》:灵与肉的双重苦难及其隐喻 | 第147-155页 |
·西部小说叙事的地域根性:人与自然的冲突 | 第155-168页 |
·双向运动的复调:自然的“在场”与人性的擅变 | 第155-159页 |
·“绝域产生大美”:心灵的震颤根于对大自然的深层解读 | 第159-163页 |
·寻根的路还在继续:西部生态文学的崛起 | 第163-168页 |
·西部小说叙事的母题衍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第168-178页 |
·现代性问题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冲突模式 | 第168-169页 |
·现代性思潮中的西部小说叙事 | 第169-172页 |
·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及融汇 | 第172-174页 |
·现代文明的贫困与重返民族传统的姿态 | 第174-178页 |
第5章 史评接受论 | 第178-222页 |
·《创业史》:当代文学史反复言说与沉浮不定的经典 | 第178-189页 |
·文学史叙事与经典秩序的变更 | 第178-181页 |
·当代文学史叙事中的“柳青《创业史》现象” | 第181-184页 |
·重估柳青《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 | 第184-189页 |
·“路遥《平凡的世界》现象”:再议当代文学的一桩公案 | 第189-201页 |
·路遥:被文学史一度“忘却”的作家 | 第190-195页 |
·《平凡的世界》:一个影响了当代人的叙事文本 | 第195-198页 |
·文学史到底要说什么:路遥《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存在意义 | 第198-201页 |
·《白鹿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抑或西部小说 | 第201-222页 |
·回归“西部小说”的漫漫之旅:《白鹿原》的研究史 | 第202-208页 |
·当代文学史叙事中的“《白鹿原》现象” | 第208-213页 |
·西部小说能否被文学史叙述:从“《白鹿原》现象”谈起 | 第213-222页 |
结论 | 第222-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8页 |
附录 | 第238-245页 |
致谢 | 第245-2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47-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