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1.2.1 生物质炭 | 第9-10页 |
1.2.2 香根草 | 第10页 |
1.2.3 重金属 | 第10-11页 |
1.2.4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原理研究 | 第11页 |
1.2.5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 第15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5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5-16页 |
2.3 样品采集 | 第16页 |
2.3.1 土样采集 | 第16页 |
2.3.2 植物样品采集 | 第16页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6-20页 |
2.4.1 土壤pH、Eh及微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16页 |
2.4.2 香根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6-19页 |
2.4.3 重金属含量及形态的测定 | 第19-20页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21页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1-59页 |
3.1 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影响 | 第21-32页 |
3.1.1 土壤Cu、Cd、Pb含量的变化 | 第21-23页 |
3.1.2 土壤Cu、Cd、Pb形态分布的变化 | 第23-32页 |
3.1.3 小结与讨论 | 第32页 |
3.2 生物质炭对香根草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32-38页 |
3.2.1 香根草根部Cu、Cd、Pb含量的变化 | 第32-34页 |
3.2.2 香根草叶片Cu、Cd、Pb含量的变化 | 第34-36页 |
3.2.3 香根草的生长及其Cu、Cd、Pb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3.2.4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3.3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1 土壤pH | 第38-39页 |
3.3.2 土壤Eh | 第39-40页 |
3.3.3 小结与讨论 | 第40页 |
3.4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40-47页 |
3.4.1 土壤基础呼吸 | 第40-41页 |
3.4.2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41页 |
3.4.3 土壤呼吸熵 | 第41-42页 |
3.4.4 土壤酶活性 | 第42-45页 |
3.4.5 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3.4.6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3.5 生物质炭对香根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47-55页 |
3.5.1 香根草叶片生物量 | 第47页 |
3.5.2 香根草叶绿素含量 | 第47-48页 |
3.5.3 香根草MDA含量 | 第48-49页 |
3.5.4 香根草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9-51页 |
3.5.5 香根草叶片POD和SOD活性的变化 | 第51-53页 |
3.5.6 香根草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3.5.7 小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3.6 关于重金属与土壤酶活性、香根草、土壤理化性质的回归分析 | 第55-59页 |
3.6.1 土壤中重金属Cu、Cd、Pb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5页 |
3.6.2 香根草叶片Cu、Cd、Pb含量与香根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5-56页 |
3.6.3 土壤pH、Eh与土壤重金属Cu、Cd、Pb含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6-57页 |
3.6.4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4.1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4.2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