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1.2.1 外防腐涂层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埋地钢质管道杂散电流腐蚀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应力加速管道腐蚀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防腐层剥离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5 涂层失效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杂散电流在埋地管线钢附近土壤域及涂层破损点处传播规律 | 第26-46页 |
2.1 土壤域中杂散电流影响范围数值模拟 | 第26-29页 |
2.1.1 均匀土壤域 | 第26-28页 |
2.1.2 非均匀土壤域 | 第28-29页 |
2.2 杂散电流在埋地管线钢中传播规律 | 第29-33页 |
2.3 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钢腐蚀行为影响 | 第33-40页 |
2.3.1 无阴极保护下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钢腐蚀影响 | 第33-36页 |
2.3.2 阴极保护下杂散电流对埋地管线钢腐蚀影响 | 第36-40页 |
2.4 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 第40-44页 |
2.4.1 无防护措施 | 第40-42页 |
2.4.2 有防护措施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交流杂散电流对X70钢腐蚀及环氧涂层剥离行为的影响 | 第46-64页 |
3.1 实验内容 | 第46-4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1.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47-48页 |
3.1.3 腐蚀形貌分析 | 第48页 |
3.1.4 仿真分析 | 第48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63页 |
3.2.1 仿真分析 | 第48-49页 |
3.2.2 OCP分析 | 第49-50页 |
3.2.3 EIS分析 | 第50-55页 |
3.2.4 腐蚀形貌分析 | 第55-60页 |
3.2.5 缺陷处涂层剥离分析 | 第60-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交流杂散电流对X70钢腐蚀及3PE防腐层剥离行为的影响 | 第64-84页 |
4.1 实验内容 | 第64-6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4.1.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64页 |
4.1.3 剥离距离测量 | 第64-65页 |
4.1.4 腐蚀形貌分析 | 第65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83页 |
4.2.1 OCP分析 | 第65-66页 |
4.2.2 EIS分析 | 第66-76页 |
4.2.3 腐蚀形貌分析 | 第76-81页 |
4.2.4 缺陷处涂层剥离分析 | 第81-8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交直流杂散电流混流作用对X70钢腐蚀及3PE防腐层剥离行为的影响 | 第84-98页 |
5.1 实验内容 | 第84-8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5.1.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84-85页 |
5.1.3 剥离距离测量 | 第85页 |
5.1.4 腐蚀形貌分析 | 第85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5-97页 |
5.2.1 OCP分析 | 第85-86页 |
5.2.2 EIS分析 | 第86-89页 |
5.2.3 腐蚀形貌分析 | 第89-94页 |
5.2.4 缺陷处涂层剥离分析 | 第94-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交直流杂散电流与应力耦合作用对X70钢腐蚀及3PE防腐层剥离行为的影响 | 第98-112页 |
6.1 实验内容 | 第98-101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98-99页 |
6.1.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99-100页 |
6.1.3 腐蚀速率测定及形貌分析 | 第100-101页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0页 |
6.2.1 OCP分析 | 第101-103页 |
6.2.2 极化曲线分析 | 第103-105页 |
6.2.3 腐蚀形貌分析 | 第105-11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