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基于CPT/CPTU土识别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内外基于CPT土识别分类法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外基于CPTU土识别分类法 | 第16-19页 |
1.2.3 国内外基于CPTU数学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1.3 基于CPT/CPTU桩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 桩沉降预测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经验法 | 第23-24页 |
1.4.2 理论计算法 | 第24-25页 |
1.4.3 数值计算法 | 第25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一型模糊聚类理论的CPTU土层界面分析 | 第27-42页 |
2.1 概述 | 第27-28页 |
2.2 模糊聚类原理 | 第28-31页 |
2.3 基于模糊聚类的CPTU的土层识别分类 | 第31-34页 |
2.3.1 参数选择 | 第31页 |
2.3.2 数据归一化 | 第31-32页 |
2.3.3 模糊聚类的流程 | 第32页 |
2.3.4 聚类数的选择 | 第32-33页 |
2.3.5 土层识别规则 | 第33-34页 |
2.4 工程实例及讨论 | 第34-40页 |
2.4.1 冲湖积相黏土场地 | 第34-37页 |
2.4.2 低漫滩相沉积场地 | 第37-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理论的CPTU复杂土层界面分析 | 第42-63页 |
3.1 概述 | 第42-43页 |
3.2 区间二型模糊理论 | 第43-49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3.2.2 二型模糊集的基本概念 | 第44-45页 |
3.2.3 区间二型模糊聚类算法 | 第45-48页 |
3.2.4 识别步骤和流程 | 第48-49页 |
3.3 聚类中心数目的确定 | 第49-51页 |
3.4 模糊聚类结果优化 | 第51-52页 |
3.5 工程实例及讨论 | 第52-60页 |
3.5.1 低漫滩相沉积场地 | 第52-55页 |
3.5.2 冲湖积相场地 | 第55-60页 |
3.6 区域场地宏观评价 | 第60-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聚类理论的桩承载力计算 | 第63-80页 |
4.1 概述 | 第63页 |
4.2 目前已有常用方法 | 第63-66页 |
4.2.1 基于CPT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2.2 基于CPTU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4.3 基于模糊聚类桩承载力计算新方法 | 第66-67页 |
4.4 工程实例及讨论 | 第67-72页 |
4.4.1 实例一 | 第67-70页 |
4.4.2 实例二 | 第70-72页 |
4.5 各承载力方法评价 | 第72-78页 |
4.5.1 各承载力方法相关性评价 | 第72-74页 |
4.5.2 各承载力方法可靠性评价 | 第74-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基于缓冲算子修正的单桩沉降灰色预测 | 第80-89页 |
5.1 概述 | 第80页 |
5.2 灰色系统理论 | 第80-84页 |
5.2.1 GM(1,1)模型 | 第81-82页 |
5.2.2 缓冲算子及其构造 | 第82-84页 |
5.3 工程实例及讨论 | 第84-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待发表)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