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表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氮素的生物循环 | 第11-12页 |
1.2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 | 第12-14页 |
1.3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 第14-20页 |
1.3.1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4-16页 |
1.3.2 厌氧氨氧化 | 第16-20页 |
1.4 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两级耦合脱氮工艺 | 第20-22页 |
1.5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器启动与运行模式优化 | 第26-47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26-28页 |
2.2.2 实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28页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8-30页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45页 |
2.3.1 SBR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实现 | 第30-38页 |
2.3.2 短程硝化效果优化 | 第38-42页 |
2.3.3 反应器污泥性能变化 | 第42-45页 |
2.4 讨论 | 第45-46页 |
2.4.1 系统出水中氮素比例的需求 | 第45页 |
2.4.2 细胞表面特性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稳定高效运行 | 第47-70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3.2.1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48页 |
3.2.2 实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48-49页 |
3.2.3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66页 |
3.3.1 Anammox污泥的活性恢复与负荷提高 | 第51-54页 |
3.3.2 添加有机物对颗粒污泥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54-62页 |
3.3.3 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62-65页 |
3.3.4 颗粒污泥性能变化 | 第65-66页 |
3.4 讨论 | 第66-68页 |
3.4.1 N_2H_4促进厌氧氨氧化颗粒的活性恢复 | 第66-67页 |
3.4.2 AAOB与反硝化菌基于底物和有机物的竞争作用 | 第67页 |
3.4.3 厌氧氨氧化的基质抑制动力学影响 | 第67-68页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两级耦合脱氮系统的调控体系研究 | 第70-77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71页 |
4.2.2 实验用水 | 第71-72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2-76页 |
4.3.1 耦合工艺的稳定运行 | 第72-74页 |
4.3.2 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器内曝气量核算 | 第74-75页 |
4.3.3 外加碳源分析 | 第75-76页 |
4.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