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体积压裂井底净压力计算及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净压力计算 | 第9-11页 |
1.2.2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 | 第11-12页 |
1.2.3 压力曲线分析与压裂诊断 | 第12-13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常规水力压裂压力分析 | 第14-20页 |
2.1 裂缝几何模型 | 第14-17页 |
2.1.1 Sneddon缝宽模型 | 第14页 |
2.1.2 Radial模型 | 第14-15页 |
2.1.3 PKN模型 | 第15-16页 |
2.1.4 KGD模型 | 第16-17页 |
2.2 2D裂缝模型压力分析与诊断 | 第17-19页 |
2.2.1 施工参数与压力变化关系 | 第17-18页 |
2.2.2 不同模型井底净压力变化曲线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水平井净压力计算模型 | 第20-45页 |
3.1 静液柱压力计算 | 第20-23页 |
3.1.1 HTHP下滑溜水密度变化 | 第21页 |
3.1.2 HTHP下滑溜水粘度变化 | 第21-22页 |
3.1.3 段塞式加砂的液柱压力 | 第22-23页 |
3.1.4 案例分析 | 第23页 |
3.2 滑溜水压裂液摩阻计算 | 第23-25页 |
3.2.1 修正降阻比法 | 第23-24页 |
3.2.2 案例分析 | 第24-25页 |
3.3 近井筒摩阻 | 第25-29页 |
3.3.1 孔眼摩阻 | 第25-26页 |
3.3.2 等效弯曲度摩阻 | 第26-29页 |
3.4 携砂液摩阻 | 第29-41页 |
3.4.1 垂直段携砂液摩阻 | 第30-31页 |
3.4.2 水平井段携砂液摩阻 | 第31-40页 |
3.4.3 混和加砂模式下的摩阻计算 | 第40-41页 |
3.5 闭合应力确定 | 第41-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裂缝分支引起的压力波动 | 第45-60页 |
4.1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机理 | 第45-53页 |
4.1.1 岩石破裂准则 | 第45-46页 |
4.1.2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准则 | 第46-53页 |
4.2 HF与NF相互作用引起的流体压力变化 | 第53-59页 |
4.2.1 HF受限于NF | 第54-55页 |
4.2.2 T型缝 | 第55-57页 |
4.2.3 HF穿过NF | 第57-58页 |
4.2.4 HF沿NF转向扩展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净压力波动特征分析初探 | 第60-76页 |
5.1 双翼裂缝压力分析图版 | 第60-61页 |
5.2 室内水力压裂实验压力曲线特征 | 第61-67页 |
5.3 现场施工净压力曲线特征 | 第67-72页 |
5.3.1 前置液阶段 | 第67-68页 |
5.3.2 加砂阶段 | 第68-72页 |
5.4 净压力分析参数及图版 | 第72-75页 |
5.4.1 敏感砂比系数 | 第72-73页 |
5.4.2 净压力波动特征分析图版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施工净压力分析的实际应用 | 第76-89页 |
6.1 垂直井井底压力计算与分析 | 第76-82页 |
6.1.1 小型压裂分析 | 第77-79页 |
6.1.2 主压裂分析 | 第79-80页 |
6.1.3 改造效果诊断 | 第80-82页 |
6.2 水平井井底压力计算与分析 | 第82-87页 |
6.2.1 小型压裂分析 | 第83-84页 |
6.2.2 主压裂分析 | 第84-85页 |
6.2.3 改造效果诊断 | 第85-87页 |
6.3 安全砂比计算 | 第87-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7章 成果与认识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附录A 符号说明 | 第97-99页 |
附录B 部分核心程序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