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图形化的借鉴与设计创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汉字图形化概述 | 第14-22页 |
2.1 汉字的概念 | 第14页 |
2.1.1 汉字 | 第14页 |
2.1.2 汉字的图形性 | 第14页 |
2.2 汉字图形的界定 | 第14-18页 |
2.2.1 从汉字的起源界定 | 第14页 |
2.2.2 从汉字的演变界定 | 第14-16页 |
2.2.3 从汉字造字法界定 | 第16-18页 |
2.3 汉字图形的特点 | 第18-19页 |
2.3.1 汉字图形的图像性 | 第18页 |
2.3.2 汉字图形的符号性 | 第18-19页 |
2.3.3 汉字图形的装饰性 | 第19页 |
2.4 汉字图形化趋势 | 第19-21页 |
2.4.1 汉字图形化 | 第19页 |
2.4.2 汉字图形化设计发展的趋势 | 第19-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汉字图形化设计的借鉴与启示 | 第22-35页 |
3.1 形象的提炼启示 | 第22-24页 |
3.1.1 应物象形 | 第22页 |
3.1.2 察象呈态 | 第22-24页 |
3.2 构成的组合启示 | 第24-28页 |
3.2.1 模件构筑 | 第24-26页 |
3.2.2 笔划共用 | 第26-27页 |
3.2.3 形义同构 | 第27-28页 |
3.3 纹饰的装饰启示 | 第28-30页 |
3.3.1 独立纹样 | 第28-29页 |
3.3.2 连续纹样 | 第29-30页 |
3.4 空间的构架启示 | 第30-34页 |
3.4.1 形势与层次 | 第30-32页 |
3.4.2 塑造与延展 | 第32-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汉字图形化设计的创新方法 | 第35-48页 |
4.1 字象——神态上的描摹与提取 | 第35-37页 |
4.1.1 形象的描摹 | 第35-36页 |
4.1.2 神态的提取 | 第36-37页 |
4.2 字形——形态上的构成与组合 | 第37-40页 |
4.2.1 系统逻辑 | 第37-38页 |
4.2.2 元素共生 | 第38-39页 |
4.2.3 模件义构 | 第39-40页 |
4.3 字饰——装饰上的提炼与衍生 | 第40-42页 |
4.3.1 形纹合一 | 第40-41页 |
4.3.2 以纹附形 | 第41-42页 |
4.4 字器——空间上的营造与延伸 | 第42-47页 |
4.4.1 笔势之构 | 第42-43页 |
4.4.2 维度之拓 | 第43-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