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5页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5-29页 |
·地层 | 第26-27页 |
·基底 | 第26页 |
·盖层 | 第26-27页 |
·区域构造 | 第27页 |
·岩浆岩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矿田地质 | 第29-35页 |
·地层 | 第29-30页 |
·太古宇鱼洞子群 | 第29-30页 |
·元古宇接官亭组 | 第30页 |
·震旦系断头崖组 | 第30页 |
·震旦系九道拐组 | 第30页 |
·石炭系略阳组 | 第30页 |
·构造 | 第30-31页 |
·褶皱 | 第30页 |
·韧性剪切带 | 第30-31页 |
·脆性断裂 | 第31页 |
·侵入岩 | 第31-34页 |
·超基性岩 | 第31-33页 |
·花岗斑岩 | 第33-34页 |
·细晶花岗岩和钠长斑岩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矿田构造特征 | 第35-92页 |
·褶皱 | 第35-39页 |
·太古宇鱼洞子群多期变形 | 第35-36页 |
·元古宇接官亭组多期变形 | 第36-38页 |
·盖层褶皱 | 第38-39页 |
·区域韧性剪切带特征 | 第39-73页 |
·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特征 | 第39-63页 |
·北东向韧性剪切带特征 | 第63-73页 |
·控矿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 第73-80页 |
·控金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 第73-78页 |
·控镍韧脆性剪切带特征 | 第78-80页 |
·脆性断裂 | 第80-81页 |
·煎茶岭超基性岩岩体构造 | 第81-85页 |
·超基性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 第81-84页 |
·蚀变超基性岩的变形特征 | 第84页 |
·超基性岩体构造环境分析 | 第84-85页 |
·煎茶岭花岗斑岩岩体构造特征 | 第85-89页 |
·花岗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 第86页 |
·花岗斑岩变形特征 | 第86-87页 |
·花岗斑岩形成时代 | 第87-89页 |
·构造演化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92-128页 |
·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92-105页 |
·含金构造蚀变岩带 | 第92-94页 |
·矿体产状、形态、规模 | 第94页 |
·矿石物质成分 | 第94-97页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97-98页 |
·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 第98-105页 |
·镍矿床地质特征 | 第105-121页 |
·矿石物质成分 | 第107-111页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111-112页 |
·围岩蚀变 | 第112-113页 |
·镍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3-121页 |
·铁矿地质特征 | 第121-123页 |
·矿石特征 | 第121-122页 |
·矿石结构和构造 | 第122-123页 |
·围岩蚀变 | 第123页 |
·其他矿产地质特征 | 第123-126页 |
·石棉矿地质特征 | 第123-124页 |
·菱镁矿地质特征 | 第124页 |
·蛇纹石纳米管材料地质特征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控岩控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 第128-150页 |
·褶皱对地层的控制 | 第128页 |
·韧性剪切带对岩体的控制 | 第128-131页 |
·韧性剪切带对超基性岩体的控制 | 第128-129页 |
·韧性剪切带对花岗斑岩体的控制 | 第129-131页 |
·韧性剪切带对金镍矿的控制作用 | 第131-144页 |
·金镍矿成矿物质来源 | 第131页 |
·金镍矿成矿时代 | 第131-132页 |
·韧性剪切带对金矿控制作用 | 第132-138页 |
·韧性剪切带对镍矿控制作用 | 第138-144页 |
·韧性剪切带对其他矿产的控制 | 第144-145页 |
·脆性断裂的破坏作用 | 第145-146页 |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 第146-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5页 |
图版及其说明 | 第165-173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