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转旋翼式飞行汽车总体方案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自转旋翼式飞行汽车 | 第20-21页 |
1.3 自转旋翼飞行汽车的关键技术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不同构型自转旋翼气动建模 | 第24-44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单旋翼气动建模 | 第25-34页 |
2.2.1 叶素空气动力 | 第25-30页 |
2.2.2 自转旋翼力与力矩 | 第30-32页 |
2.2.3 诱导速度 | 第32-34页 |
2.2.4 稳定自转 | 第34页 |
2.3 多旋翼构型气动干扰模型 | 第34-43页 |
2.3.1 共轴双旋翼气动干扰 | 第34-36页 |
2.3.2 纵列式双旋翼气动干扰 | 第36-38页 |
2.3.3 剪刀式旋翼气动干扰 | 第38-43页 |
2.3.4 横列式及四旋翼气动特性研究 | 第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飞行汽车气动布局设计 | 第44-65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各旋翼构型自转特性研究 | 第44-56页 |
3.2.1 共轴式双旋翼/剪刀式旋翼气动特性分析 | 第44-51页 |
3.2.2 纵列式双旋翼气动特性分析 | 第51-56页 |
3.3 旋翼构型 | 第56-60页 |
3.3.1 旋翼构型综合分析 | 第56-58页 |
3.3.2 各旋翼构型总体参数 | 第58-59页 |
3.3.3 旋翼构型确定 | 第59-60页 |
3.4 其他气动部件 | 第60-64页 |
3.4.1 水平安定面 | 第60页 |
3.4.2 垂直安定面 | 第60页 |
3.4.3 螺旋桨 | 第60-61页 |
3.4.4 车身及减阻设计 | 第61-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飞行汽车总体设计 | 第65-72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总体参数设计 | 第65页 |
4.3 跳跃或超短距离起飞 | 第65-66页 |
4.4 总体布局 | 第66-67页 |
4.5 重量重心与稳定性分析 | 第67-70页 |
4.5.1 纵向稳定性 | 第67-68页 |
4.5.2 重量重心 | 第68-69页 |
4.5.3 航向稳定性 | 第69页 |
4.5.4 横向稳定性 | 第69页 |
4.5.5 速度稳定性 | 第69-70页 |
4.6 分系统设计 | 第70-71页 |
4.6.1 动力系统 | 第70页 |
4.6.2 预旋系统 | 第70-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飞行汽车性能计算 | 第72-88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地面性能计算方法 | 第72页 |
5.3 飞行性能计算方法 | 第72-81页 |
5.3.1 飞行状态及功率 | 第73-75页 |
5.3.2 速度性能 | 第75-76页 |
5.3.3 航程航时 | 第76-77页 |
5.3.4 实用升限 | 第77-78页 |
5.3.5 滑跑起飞 | 第78-79页 |
5.3.6 自转着陆 | 第79-80页 |
5.3.7 着陆距离 | 第80-81页 |
5.4 性能计算原始参数 | 第81页 |
5.5 性能计算结果 | 第81-87页 |
5.5.1 地面性能 | 第81-82页 |
5.5.2 飞行性能 | 第82-84页 |
5.5.3 起飞性能 | 第84-86页 |
5.5.4 自转着陆性能 | 第86-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