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引言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45页
    1.1 生态安全理论基础第13-27页
        1.1.1 生态安全概念的产生第13-16页
        1.1.2 生态安全的定义第16-17页
        1.1.3 生态安全理论基础第17-19页
        1.1.4 生态安全度和生态安全尺度第19-21页
        1.1.5 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第21-22页
        1.1.6 生态安全的基本特性第22-24页
        1.1.7 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24-2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7-3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7-3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30-36页
    1.3 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第36-43页
        1.3.1 我国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第36-41页
        1.3.2 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第41-43页
    1.4 三峡库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第43-45页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案第45-52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45-46页
    2.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46-51页
        2.2.1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第46页
        2.2.2 土壤侵蚀计算方法第46-48页
        2.2.3 生态足迹法评价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第48-49页
        2.2.4 基于GIS技术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分区第49-51页
        2.2.5 三峡库区环境保育技术第51页
    2.3 技术路线第51-52页
3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第52-69页
    3.1 三峡库区自然环境概况第52-62页
        3.1.1 地质构造特征第52页
        3.1.2 地形地貌特征第52-53页
        3.1.3 气候特征第53-56页
        3.1.4 水文特征第56页
        3.1.5 土壤特征第56-58页
        3.1.6 生物多样性特征第58-60页
        3.1.7 土地利用现状第60-62页
    3.2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概况第62-64页
        3.2.1 人口及分布第62页
        3.2.2 经济发展第62-64页
    3.3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第64-66页
        3.3.1 生态环境特殊性第64页
        3.3.2 生态脆弱性第64-65页
        3.3.3 多样性与内部异质性第65页
        3.3.4 生态系统过渡性第65页
        3.3.5 人类干扰的深刻性第65-66页
        3.3.6 水土流失敏感性第66页
    3.4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第66-68页
    3.5 小结第68-69页
4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第69-79页
    4.1 评价方法第69-70页
    4.2 评价模型第70-72页
        4.2.1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原理第70页
        4.2.2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取值第70-72页
        4.2.3 数据来源第7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2-77页
    4.4 小结第77-79页
5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第79-94页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9-80页
    5.2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第80-83页
        5.2.1 人口密度数据第81页
        5.2.2 地形指数第81页
        5.2.3 植被指数第81页
        5.2.4 水土流失状况第81页
        5.2.5 降水及温度指数第81-82页
        5.2.6 干燥度指数第82页
        5.2.7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第82页
        5.2.8 主成分分析第82-83页
    5.3 生态安全分级第83-85页
    5.4 生态安全分区第85-86页
        5.4.1 分区方法第85页
        5.4.2 分区结果第85-86页
    5.5 小结第86-94页
6 三峡库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第94-120页
    6.1 三峡库区生态恢复建设战略第94-96页
        6.1.1 三峡库区生态恢复建设的总体目标第95页
        6.1.2 三峡库区生态恢复建设的总体布局第95-96页
    6.2 三峡库区生态恢复建设模式第96-117页
        6.2.1 生物立体共生的山地生态农业系统类型、模式与技术体系第96-98页
        6.2.2 物质循环利用的山地生态农业系统类型、模式与技术体系第98-99页
        6.2.3 典型类型与模式试验示范研究第99-113页
        6.2.4 模式的集成第113-116页
        6.2.5 消落带生态建设第116页
        6.2.6 模式配置的基本原理第116-117页
    6.3 主要模式及其适宜推广区域布局第117-118页
    6.4 三峡库区生态恢复建设的对策第118-120页
7 主要结论与讨论第120-124页
    7.1 研究结论第120-122页
        7.1.1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基本分析第120页
        7.1.2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总体判断第120-121页
        7.1.3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第121页
        7.1.4 三峡库区生态建设模式第121-122页
    7.2 讨论第122-124页
8 论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4-125页
    8.1 论文研究不足第124页
    8.2 研究展望第124-125页
9 论文特色点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4页
论文选题的项目支撑第134-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完成情况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应激对仔猪色氨酸代谢和需求特点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舰船上牵引车—飞机系统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