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试验研究 | 第9-11页 |
1.2.2 人体热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 车内热环境分布测试与人体热舒适性主观评价 | 第15-33页 |
2.1 车内热环境分布测试 | 第15-20页 |
2.1.1 测试系统介绍 | 第16-1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 人体热舒适性主观评价 | 第20-22页 |
2.2.1 试验人员 | 第20页 |
2.2.2 人体热舒适问卷调查 | 第20-22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3 车内热环境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3.1 车内壁面温度分析 | 第22-25页 |
2.3.2 车内人体局部周围温度分析 | 第25-26页 |
2.3.3 车内黑球温度、湿度、空气温度和太阳照度分析 | 第26-28页 |
2.4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分析 | 第28-31页 |
2.4.1 局部热舒适性分析 | 第28-31页 |
2.4.2 整体舒适度分析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客观评价模型与分析 | 第33-39页 |
3.1 PMV-PPD评价指标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2 EQT评价指标及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基于SVM的人体局部主观热舒适性评价模型的预测 | 第39-50页 |
4.1 支持向量机方法 | 第39-42页 |
4.1.1 支持向量机 | 第39-41页 |
4.1.2 核函数及参数 | 第41-42页 |
4.2 试验数据预处理 | 第42-45页 |
4.2.1 归一化 | 第42页 |
4.2.2 训练集和测试集选取 | 第42页 |
4.2.3 核函数参数寻优 | 第42-45页 |
4.3 局部热舒适性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45-49页 |
4.3.1 局部热舒适性预测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3.2 局部热舒适性预测模型误差分析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基于局部主观热舒适性评价的整体舒适度预测 | 第50-57页 |
5.1 部分人体部位热感觉对整体舒适度的预测 | 第50-54页 |
5.1.1 数据预处理 | 第50-51页 |
5.1.2 部分人体部位热感觉对整体舒适度的预测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1-54页 |
5.1.3 模型分析 | 第54页 |
5.2 所有人体局部热感觉对整体舒适度的预测 | 第54-56页 |
5.2.1 数据预处理 | 第55页 |
5.2.2 所有人体局部热感觉对整体舒适度的预测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57-59页 |
6.1 总结 | 第57-58页 |
6.2 后续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