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

园冶园植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生物多样性第9-15页
        1.1.1 生物多样性的类型第9-11页
        1.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11-13页
        1.1.3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护第13-15页
    1.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1 植物区系与植物区系地理学第15-16页
        1.2.2 植物区系的划分第16页
        1.2.3 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学说第16-17页
    1.3 城市园林植物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第17-18页
        1.3.1 城市园林植物第17页
        1.3.2 城市生物多样性第17-18页
        1.3.3 城市园林植物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第18页
    1.4 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6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8页
    2.1 园冶园自然地理概况第21-23页
        2.1.1 地形和地质第21页
        2.1.2 气候特征第21页
        2.1.3 水文条件第21页
        2.1.4 植被特点第21-22页
        2.1.5 主要动植物资源第22-23页
    2.2 样地设置第23页
    2.3 植物名录编纂第23页
    2.4 植物区系分析第23-24页
    2.5 生活型分析第24页
    2.6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第24-25页
        2.6.1 Margalef指数测量物种丰富度第24页
        2.6.2 Simpson多样性指数第24-25页
        2.6.3 Shannon-Wiener指数第25页
        2.6.4 Pielou均匀度指数第25页
    2.7 优势物种的分布格局第25-26页
        2.7.1 扩散系数法(Cx)第25-26页
        2.7.2 负二项分布参数法(K)第26页
        2.7.3 Lloyd平均拥挤度指数(m*)和聚块指数(c)第26页
    2.8 应用现状调查第26-28页
第三章 园冶园植物种类组成及区系成分第28-43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28-40页
        3.1.1 科的大小的分析第28页
        3.1.2 科的分布区类型第28-31页
        3.1.3 属的区系特征第31-34页
        3.1.4 与其他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第34-35页
        3.1.5 属的分布区类型比较第35页
        3.1.6 聚类分析第35-36页
        3.1.7 园冶园植物观赏特征现状第36-40页
    3.2 讨论第40-41页
    3.3 结论第41-43页
第四章 园冶园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第43-56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43-52页
        4.1.1 生活型分析第43页
        4.1.2 园冶园植物群落各样地物种多样性第43-45页
        4.1.3 园冶园植物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第45-46页
        4.1.4 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第46-49页
        4.1.5 园冶园季相特征第49-50页
        4.1.6 园冶园植物的健康状况第50-52页
    4.2 讨论第52-54页
    4.3 结论第54-56页
第五章 园冶园园林植物应用优化建议第56-58页
    5.1 园冶园园林植物多样性及其应用状况第56-57页
        5.1.1 园冶园的优势第56页
        5.1.2 园冶园的劣势第56-57页
    5.2 园冶园植物应用的改进措施第57-58页
        5.2.1 增加水生植物和观果、观姿态类植物的应用率第57页
        5.2.2 丰富冬季植物景观,真正做到四季可赏第57页
        5.2.3 提高植物资源利用率,降低植物应用重复率第57页
        5.2.4 加大对植物健康状况的监管,及时进行养护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9页
附录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砂梨果实膨大剂筛选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溧阳市板栗主要害虫发生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