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6-10页 |
1.1 超重元素的结构、性质及意义 | 第6-8页 |
1.2 生成超重元素的熔合反应理论 | 第8-10页 |
第2章 双核模型 | 第10-35页 |
2.1 理论体系与基本架构 | 第10-12页 |
2.2 双核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势 | 第12-16页 |
2.3 双核体系的俘获过程 | 第16-19页 |
2.4 双核体系的熔合过程 | 第19-28页 |
2.5 双核体系的退激过程 | 第28-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重离子核反应中驱动势与退激发对超重核生成截面的影响 | 第35-67页 |
3.1 研究意义与动机 | 第35页 |
3.2 探究弹核为同位素链,靶核不变的反应组合 | 第35-51页 |
3.3 探究靶核为同位素链,弹核不变的反应组合 | 第51-65页 |
3.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对称核反应与近对称核反应的初步研究 | 第67-72页 |
4.1 研究意义及动机 | 第67页 |
4.2 ~(154)Sm+~(154)Sm、~(150)Nd+~(154)Sm及~(154)Sm+~(160)Gd的驱动势 | 第67-69页 |
4.3 ~(154)Sm+~(154)Sm、~(150)Nd+~(154)Sm及~(154)Sm+~(160)Gd的蒸发剩余截面 | 第69-70页 |
4.4 ~(132)Sn+~(178)Hf→122及~(96)Sr+~(209)Po→122的蒸发剩余截面 | 第70-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总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