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大数据和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关系分析 | 第16-22页 |
2.1 大数据及特点分析 | 第16-17页 |
2.1.1 大数据 | 第16页 |
2.1.2 大数据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2.2.1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 | 第17-19页 |
2.2.2 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涉及的大数据类型划分 | 第19-20页 |
2.2.3 运用大数据开展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创新 | 第20-22页 |
3. 大数据下云南省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3.1 云南省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22-23页 |
3.2 云南省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过程中大数据应用成效 | 第23-29页 |
3.2.1 探索大数据立体化的展示运用 | 第23-24页 |
3.2.2 强化风险管理应对力度,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知识库 | 第24-26页 |
3.2.3 开展税收经济分析,提升“话语权”地位 | 第26-27页 |
3.2.4 主动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构建协税、护税新常态 | 第27页 |
3.2.5 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节约税务部门的征管成本 | 第27-28页 |
3.2.6 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人才库,开展团队化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4. 大数据背景下云南省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发展的困境分析 | 第29-37页 |
4.1 云南省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4.1.1 税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第三方涉税信息获取工作进展缓慢 | 第29-30页 |
4.1.2 管理机构设置固化,人员配置不合理 | 第30页 |
4.1.3 云南省的技术引进和研发平台与工作需求不匹配 | 第30-31页 |
4.1.4 征纳双方在数据采集标准上、部分政策理解上存在争议 | 第31页 |
4.1.5 大数据时代下大企业的发展业态创新赶超税务机关 | 第31-32页 |
4.1.6 获取的信息数据存在不安全和不准确的隐患 | 第32页 |
4.2 云南省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4.2.1 顶层立法滞后、信息获取受限,导致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 | 第32-33页 |
4.2.2 大企业管理层级太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33-34页 |
4.2.3 信息化建设落后,缺少大数据存储平台和分析技术 | 第34页 |
4.2.4 利益站位不同和沟通制度不健全,导致税企之间存在争议 | 第34-35页 |
4.2.5 传统管理模式固化,不适应大企业新常态发展变化 | 第35-36页 |
4.2.6 已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5. 大数据背景下完善云南省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5.1 逐步建立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数据标准化体系 | 第37-38页 |
5.2 逐步建立健全大企业管理知识库 | 第38页 |
5.3 搭建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平台 | 第38-39页 |
5.4 强化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利用,探索一户式全景式信息展示 | 第39页 |
5.5 建立大数据自动审核比对机制和人工复核补正机制 | 第39-40页 |
5.6 主动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搭建政府互税协税平台 | 第40-41页 |
5.7 积极获取互联网数据,探索购买专业商用化数据 | 第41-42页 |
5.8 建立常态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保障税企双方的信息对称 | 第42页 |
5.9 引导大企业建立内部税务处理控制机制和痕迹资料管理系统 | 第42-43页 |
5.10 建立大数据分析核心团队,注重培养人才 | 第43-45页 |
6.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