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7-3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1页 |
1.2.1 制样方法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2 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23-26页 |
1.2.3 微观结构特征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26-29页 |
1.2.4 土的非线性强度特征描述 | 第29-3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古城寨遗址粉土基本物理力学特性与制样方法评价 | 第34-7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粉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第35-41页 |
2.3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 第41-47页 |
2.3.1 直剪试样制备方法 | 第41-42页 |
2.3.2 三轴试样制备方法 | 第42-44页 |
2.3.3 压汞试验原理及步骤 | 第44-46页 |
2.3.4 电镜扫描试验步骤 | 第46-47页 |
2.3.5 试验方案 | 第47页 |
2.4 直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2.4.1 应力-位移关系 | 第47-51页 |
2.4.2 剪切强度与强度参数 | 第51-54页 |
2.5 三轴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1页 |
2.5.1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54-58页 |
2.5.2 剪切强度 | 第58-60页 |
2.5.3 强度参数 | 第60-61页 |
2.6 不同制样条件下粉土的孔隙分布特性 | 第61-64页 |
2.7 粉土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 | 第64-6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3 遗址粉土力学特性的干湿循环次数效应 | 第70-101页 |
3.1 引言 | 第70页 |
3.2 河南地区典型土遗址赋存环境 | 第70-73页 |
3.3 土柱制备及试验方法 | 第73-78页 |
3.3.1 土柱制备 | 第73-75页 |
3.3.2 干湿循环过程 | 第75-76页 |
3.3.3 土柱分层取样 | 第76-78页 |
3.3.4 试验仪器及方法 | 第78页 |
3.4 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92页 |
3.4.1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78-85页 |
3.4.2 轴向应变-体变关系 | 第85-87页 |
3.4.3 土的变形特性 | 第87-89页 |
3.4.4 土的剪切强度特性 | 第89-92页 |
3.5 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遗址粉土的孔隙分布特性 | 第92-97页 |
3.5.1 压汞测试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3.5.2 核磁共振测试原理及结果分析 | 第95-97页 |
3.6 遗址粉土力学特性的干湿循环次数机理分析 | 第97-9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4 遗址粉土力学特性的干湿循环幅度效应 | 第101-131页 |
4.1 引言 | 第101-102页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02-106页 |
4.2.1 土柱制备 | 第102页 |
4.2.2 干湿循环过程 | 第102-103页 |
4.2.3 干湿循环幅度的确定 | 第103-105页 |
4.2.4 试验方案 | 第105-106页 |
4.3 三轴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21页 |
4.3.1 围压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4.3.2 干湿循环幅度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4.3.3 体变-应变关系 | 第112-113页 |
4.3.4 剪切强度变化规律 | 第113-117页 |
4.3.5 强度参数变化规律 | 第117-121页 |
4.4 不同干湿循环幅度下粉土的孔隙分布特征 | 第121-125页 |
4.4.1 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1-124页 |
4.4.2 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4-125页 |
4.5 遗址粉土力学特性的干湿循环幅度效应机理分析 | 第125-12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5 基于非线性强度准则的遗址粉土邓肯-张模型 | 第131-149页 |
5.1 引言 | 第131页 |
5.2 非线性强度准则 | 第131-136页 |
5.3 基于非线性强度准则的Duncan-Chang模型 | 第136-147页 |
5.3.1 模型简介 | 第136-140页 |
5.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40-1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6 城墙干湿循环效应数值分析与根部掏蚀病害机制探讨 | 第149-171页 |
6.1 引言 | 第149页 |
6.2 UMAT子程序开发 | 第149-153页 |
6.3 模型程序验证 | 第153-156页 |
6.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53-154页 |
6.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54-156页 |
6.4 古城寨城墙变形响应分析 | 第156-167页 |
6.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56-159页 |
6.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59-167页 |
6.5 掏蚀病害演化机制初探 | 第167-16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71-174页 |
7.2 创新点 | 第174页 |
7.3 展望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7页 |
附录 :UMAT子程序 | 第187-19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9-201页 |
一、个人简历 | 第199页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9页 |
三、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99-200页 |
四、在学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200-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