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7-18页 |
引言 | 第18-21页 |
第一部分 活性污泥法处理糖精钠生产废水 | 第21-30页 |
1 前言 | 第21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 结果 | 第24-29页 |
3.1 进水中盐分的增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24-26页 |
3.2 进水中盐分的增加对NH_4~+-N去除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进水中盐分的增加对污泥浓度的影响 | 第27页 |
3.4 进、出水中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27-29页 |
4 讨论 | 第29页 |
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多级接触氧化技术处理糖精钠生产废水 | 第30-44页 |
1 前言 | 第30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30-3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30-32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3 结果 | 第33-41页 |
3.1 进水中盐分的增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 进水中盐分的增加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 进水中盐分的增加对填料挂膜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进、出水中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部分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 | 第44-96页 |
1 前言 | 第44-45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5-5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5-50页 |
2.2.1 高通量测序 | 第45-47页 |
2.2.2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47页 |
2.2.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48页 |
2.2.4 耐盐菌的筛选 | 第48-49页 |
2.2.5 耐盐菌最佳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49-50页 |
3 结果 | 第50-88页 |
3.1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 | 第50-63页 |
3.1.1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 | 第50-52页 |
3.1.2 基于OTU的维恩对比图 | 第52-53页 |
3.1.3 聚类分析 | 第53-55页 |
3.1.4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 第55-61页 |
3.1.5 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 | 第61-63页 |
3.2 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63-74页 |
3.2.1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 | 第63页 |
3.2.2 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63页 |
3.2.3 系统发育地位及组成 | 第63-70页 |
3.2.4 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70-74页 |
3.3 优势耐盐菌的生长和降解特性 | 第74-88页 |
3.3.1 耐盐菌的筛选 | 第74-77页 |
3.3.2 盐分对耐盐菌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3.3.3 接种量对耐盐菌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4 pH对耐盐菌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5 温度对耐盐菌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6 碳源对耐盐菌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7 响应面法优化耐盐菌的COD去除率 | 第82-88页 |
4 讨论 | 第88-94页 |
5 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页 |
创新性 | 第96页 |
局限性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9页 |
综述 | 第109-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附录 | 第124-130页 |
附录A 苯酐法生产糖精钠工艺流程 | 第124-125页 |
附录B 不同进水盐分下Cl-浓度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附录C 16SrRNA基因序列 | 第126-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