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26页 |
1. 蛋白冕 | 第17-18页 |
2. 白蛋白 | 第18-21页 |
3. 白蛋白冕 | 第21-23页 |
4. 小分子前药纳米粒 | 第23页 |
5. 氧化还原敏感键 | 第23-24页 |
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6.1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一章 紫杉醇-马来酰亚胺前药的合成和结构确证 | 第26-3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1.1 材料 | 第26页 |
1.2 仪器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1 紫杉醇前药的合成 | 第26-29页 |
2.1.1 紫杉醇-马来酰亚胺前药(PMAL,化合物1)的合成 | 第26-27页 |
2.1.2 紫杉醇-琥珀酰亚胺前药(PSUC,化合物2)的合成 | 第27页 |
2.1.3 紫杉醇-单硫-马来酰亚胺前药(PSMAL,化合物3)的合成 | 第27页 |
2.1.4 紫杉醇-二硫-马来酰亚胺前药(PSSMAL,化合物4)的合成 | 第27-29页 |
2.2 紫杉醇前药的结构确证 | 第29页 |
2.2.1 质谱法 | 第29页 |
2.2.2 核磁共振光谱 | 第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3.1 紫杉醇前药的合成 | 第29页 |
3.2 紫杉醇前药的结构确证 | 第29-32页 |
3.2.1 质谱法 | 第29-30页 |
3.2.2 核磁共振光谱 | 第30-3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紫杉醇-马来酰亚胺前药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33-4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2 仪器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1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制备 | 第33页 |
2.2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自组装机制的初步考察 | 第33-34页 |
2.3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粒径和电位测定 | 第34页 |
2.4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外观形态观察 | 第34页 |
2.5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胶体稳定性和长期储存稳定性 | 第34页 |
2.6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表面马来酰亚胺的定量 | 第34-35页 |
2.7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白蛋白结合能力 | 第35页 |
2.7.1 BSA结合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7.2 大鼠血浆蛋白结合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8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3.1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形成机制的初步考察 | 第36页 |
3.2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制剂学表征 | 第36-40页 |
3.3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结合白蛋白能力的考察 | 第40-43页 |
3.3.1 BSA结合量的测定 | 第40页 |
3.3.2 大鼠血浆蛋白结合量的测定 | 第40-43页 |
3.4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氧化还原敏感释药 | 第43-4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紫杉醇-马来酰亚胺前药自组装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 | 第47-5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1.1 材料 | 第47页 |
1.2 仪器 | 第47页 |
1.3 细胞 | 第47-4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48页 |
2.2 MTT法测定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 | 第48页 |
2.3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细胞内释放 | 第48-49页 |
2.4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 第49页 |
2.5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49-50页 |
2.5.1 细胞摄取的定性与定量 | 第49页 |
2.5.2 白蛋白对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细胞摄取的影响 | 第49-50页 |
2.5.3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细胞摄取机制的初步考察 | 第5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3.1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 | 第50-52页 |
3.2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细胞内释放 | 第52-53页 |
3.3 细胞内ROS水平 | 第53-54页 |
3.4 细胞摄取和摄取机制 | 第54-5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紫杉醇-马来酰亚胺前药自组装纳米粒的药动学和体内分布 | 第57-6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7页 |
1.1 材料 | 第57页 |
1.2 仪器 | 第57页 |
1.3 细胞和动物 | 第5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2.1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血浆稳定性 | 第57-58页 |
2.2 DiR标记的前药纳米粒的制备 | 第58页 |
2.3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药动学 | 第58页 |
2.4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3.1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血浆稳定性 | 第59-60页 |
3.2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药动学 | 第60-61页 |
3.3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61-6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紫杉醇-马来酰亚胺前药自组装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63-7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3页 |
1.1 材料 | 第63页 |
1.2 仪器 | 第63页 |
1.3 细胞和动物 | 第6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2.1 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2.2 分组和给药方案 | 第63-64页 |
2.3 体内药效评价方法 | 第64页 |
2.4 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6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3.1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 | 第64-67页 |
3.2 紫杉醇前药纳米粒的安全性评价 | 第67-6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全文结论 | 第70-72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