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2.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2-13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实践总结 | 第15-25页 |
2.1 油藏经营管理理论 | 第15-17页 |
2.1.1 油藏经营管理概述 | 第15-16页 |
2.1.2 油藏经营管理相关实践 | 第16-17页 |
2.1.3 油藏经营管理相关研究评述 | 第17页 |
2.2 资源消耗会计(RCA)理论 | 第17-21页 |
2.2.1 资源消耗会计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2.2.2 资源消耗会计相关实践 | 第18-21页 |
2.2.3 资源消耗会计相关研究评述 | 第21页 |
2.3 可拓理论与熵权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2.3.1 可拓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2.3.2 熵权法概述 | 第22页 |
2.3.3 基于熵权的可拓理论评价方法相关实践 | 第22-24页 |
2.3.4 熵权可拓理论相关研究评述 | 第24页 |
2.4 理论与实践研究评述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作业节点的油藏经营价值创造系统分析 | 第25-42页 |
3.1 油藏经营生产运行系统细分 | 第25-27页 |
3.1.1 油藏区块开发过程 | 第25-26页 |
3.1.2 油气生产基本流程 | 第26-27页 |
3.2 油气提升系统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油气提升系统基本工艺流程 | 第27页 |
3.2.2 油气提升系统成本动因分析 | 第27-28页 |
3.2.3 油气提升系统资源消耗与产出分析 | 第28-29页 |
3.2.4 油气提升系统价值创造作业节点管理图谱 | 第29-30页 |
3.3 注水系统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注水系统基本工艺流程 | 第30-31页 |
3.3.2 注水系统成本动因分析 | 第31-32页 |
3.3.3 注水系统资源消耗与产出分析 | 第32-33页 |
3.3.4 注水系统价值创造作业节点管理图谱 | 第33-34页 |
3.4 油气处理与集输系统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 第34-38页 |
3.4.1 油气处理与集输系统基本工艺流程 | 第34-35页 |
3.4.2 油气处理与集输系统成本动因分析 | 第35-36页 |
3.4.3 油气处理与集输系统资源消耗与产出分析 | 第36页 |
3.4.4 油气处理与集输系统价值创造作业节点管理图谱 | 第36-38页 |
3.5 井下作业系统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 第38-42页 |
3.5.1 井下作业系统基本工艺流程 | 第38页 |
3.5.2 井下作业系统成本动因分析 | 第38-39页 |
3.5.3 井下作业系统资源消耗与产出分析 | 第39-40页 |
3.5.4 井下作业系统价值创造作业节点管理图谱 | 第40-42页 |
第4章 基于作业节点的油藏经营价值创造评价与改善——以 CL 采油厂注水系统为例 | 第42-53页 |
4.1 油藏经营节点价值创造评价原则与指标选取 | 第42-44页 |
4.1.1 油藏经营节点价值创造评价原则 | 第42-43页 |
4.1.2 油藏经营节点价值创造评价指标选取 | 第43-44页 |
4.2 基于熵权可拓理论的油藏经营价值创造综合评价步骤 | 第44-46页 |
4.2.1 确定经典域、节域以及待评价对象的物元 | 第44页 |
4.2.2 将各指标进行规格化处理 | 第44-45页 |
4.2.3 计算各评价指标较评价等级的关联度 | 第45页 |
4.2.4 利用熵权法确定权系数 | 第45-46页 |
4.2.5 计算各系统物元关于评价等级的关联度 | 第46页 |
4.3 CL采油厂注水系统节点的油藏经营价值创造综合评价与改善 | 第46-53页 |
4.3.1 CL采油厂简介 | 第46-47页 |
4.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3.3 CL油藏注水系统作业节点的改善建议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