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第四节 本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修正的波特五力模型 | 第17-21页 |
一、修正的波特五力模型概述 | 第17-18页 |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18-19页 |
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第19页 |
四、新进入者的威胁 | 第19-20页 |
五、替代品的威胁 | 第20页 |
六、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第20-21页 |
七、互补品的协力 | 第21页 |
第二节 价值链分析法 | 第21-23页 |
一、价值链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价值链的特点 | 第22页 |
三、价值链的分析视角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企业战略理论 | 第23-26页 |
一、企业战略管理概念 | 第23-24页 |
二、战略转型 | 第24-25页 |
三、竞争优势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电子商务模式 | 第26-29页 |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 第26-27页 |
二、运营及盈利模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小米手机进入模式分析 | 第29-50页 |
第一节 小米手机市场进入前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 | 第29-33页 |
一、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情况 | 第29-31页 |
二、国内智能手机的发展情况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小米手机市场进入前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结构分析 | 第33-39页 |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33-34页 |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第34页 |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 第34-35页 |
四、替代品的威胁 | 第35页 |
五、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第35-38页 |
六、互补品的协力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市场定位与进入策略 | 第39-44页 |
一、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市场定位 | 第39-42页 |
二、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进入策略 | 第42-44页 |
第四节 小米手机初创时期的价值链活动分析 | 第44-49页 |
一、轻量化的基础建设 | 第45页 |
二、扁平化的公司架构 | 第45-46页 |
三、专注的智能手机研发 | 第46页 |
四、高规格的供应元器件采购 | 第46-47页 |
五、控制成本的单品生产 | 第47页 |
六、快速周转的仓储库存 | 第47页 |
七、适时的互联网营销 | 第47页 |
八、低成本的网络直销模式 | 第47-48页 |
九、良好的产品体验与售后服务 | 第48-49页 |
第五节 小米手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分析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小米手机业务的战略转型 | 第50-75页 |
第一节 国内中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争夺 | 第50-58页 |
第二节 小米手机竞争优势的消失 | 第58-65页 |
一、渠道方面 | 第59-61页 |
二、供应链方面 | 第61-63页 |
三、品牌方面 | 第63页 |
四、差异化方面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小米手机的应对策略 | 第65-72页 |
一、开拓线下渠道 | 第65-66页 |
二、加强供应链管理 | 第66-67页 |
三、增加研发投入 | 第67-68页 |
四、拓展国际市场 | 第68页 |
五、加速生态布局 | 第68-72页 |
第四节 转型战略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75-78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二、启示与总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