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侵权责任法》中惩罚性赔偿的要件分析 | 第15-23页 |
一、我国侵权责任法上惩罚性赔偿的本质 | 第15-17页 |
(一)惩罚性赔偿的性质之争 | 第15-16页 |
(二)惩罚性赔偿的本质在于激励私人维权 | 第16-17页 |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 | 第17-19页 |
(一)反对理由 | 第18页 |
(二)赞成理由 | 第18-19页 |
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要件 | 第19-21页 |
(一)惩罚性赔偿仅适用于产品责任案件 | 第20页 |
(二)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明知 | 第20页 |
(三)须造成受害人死亡或健康严重受损 | 第20-21页 |
(四)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不法性和道德上应受谴责性 | 第21页 |
四、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冲突及解决方式 | 第23-29页 |
一、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协调适用 | 第23-25页 |
(一)适用区分 | 第23-25页 |
(二)适用关系分析 | 第25页 |
二、与《食品安全法》的协调适用 | 第25-28页 |
(一)适用区分 | 第26-27页 |
(二)适用关系分析 | 第27-28页 |
三、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惩罚性赔偿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 | 第29-38页 |
一、司法实践中关于《侵权责任法》第47条的适用情况 | 第29页 |
二、以邱子凌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为例 | 第29-30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29-30页 |
(二)惩罚性赔偿的基数确定的疑难点——局部侵权是否应按整体适用惩罚性赔偿 | 第30页 |
三、理论分析 | 第30-37页 |
(一)学者观点 | 第30-31页 |
(二)从法经济学角度考查惩罚性赔偿的本质 | 第31-36页 |
(三)从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宗旨角度进行分析 | 第36-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现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完善 | 第38-49页 |
一、侵权责任法过分限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 | 第38-42页 |
(一)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过窄 | 第38-39页 |
(二)拓宽惩罚性赔偿在侵权领域的适用范围 | 第39-42页 |
二、行为人主观状态是否应包括“重大过失” | 第42-43页 |
三、“相应的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如何确定 | 第43-47页 |
(一)英美法国家关于惩罚性赔偿金标准的确定 | 第43-44页 |
(二)我国惩罚性赔偿金数额为何不宜过高 | 第44-45页 |
(三)确定惩罚性赔偿金需考量的因素 | 第45-47页 |
四、精神损害赔偿金应否计入惩罚性赔偿金 | 第47-48页 |
(一)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区分 | 第47-48页 |
(二)精神损害赔偿不应纳入惩罚性赔偿计算范围 | 第48页 |
五、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