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Mg_(0.27)Al_(2.58)O_(3.73)N_(0.27) 透明陶瓷概述 | 第10-14页 |
1.1.1 组成与结构 | 第10-12页 |
1.1.2 热学、机械和光学性能 | 第12-13页 |
1.1.3 荧光功能化 | 第13-14页 |
1.2 氧化钐概述 | 第14-19页 |
1.2.1 氧化钐在陶瓷烧结中的性质 | 第14-15页 |
1.2.2 稀土离子的能量吸收转换及Sm~(2+)离子的光电跃迁特征 | 第15-19页 |
1.3 荧光测温概述 | 第19-25页 |
1.3.1 荧光测温原理 | 第19-21页 |
1.3.2 荧光测温优势 | 第21-22页 |
1.3.3 荧光测温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实验内容 | 第26-32页 |
2.1 原料 | 第26页 |
2.2 试样制备 | 第26-28页 |
2.3 陶瓷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28-32页 |
第3章 Mg_(0.27)Al_(2.58)O_(3.73)N_(0.27): Sm~(2+)荧光透明陶瓷的制备研究 | 第32-46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3.2 预烧温度对陶瓷坯体的影响 | 第33-41页 |
3.2.1 表观照片 | 第33-34页 |
3.2.2 物相分析 | 第34-35页 |
3.2.3 相对密度 | 第35-37页 |
3.2.4 显微结构 | 第37-41页 |
3.3 热等静压后透明陶瓷的组成-结构分析 | 第41-45页 |
3.3.1 物相组成 | 第42页 |
3.3.2 密度变化 | 第42-43页 |
3.3.3 显微结构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Mg_(0.27)Al_(2.58)O_(3.73)N_(0.27): Sm~(2+)荧光透明陶瓷的性能研究 | 第46-82页 |
4.1 研究方案 | 第46-47页 |
4.2 透明陶瓷的光学性能评价 | 第47-61页 |
4.2.1 透过率 | 第47-49页 |
4.2.2 室温激发-发射荧光光谱 | 第49-53页 |
4.2.3 阴极射线荧光图谱 | 第53-57页 |
4.2.4 荧光寿命 | 第57-59页 |
4.2.5 量子效率 | 第59-61页 |
4.3 Mg_(0.27)Al_(2.58)O_(3.73)N_(0.27): Sm~(2+)透明陶瓷的荧光温度依赖性及预测研究 | 第61-78页 |
4.3.1 变温荧光光谱及荧光强度比测温 | 第61-70页 |
4.3.2 变温荧光寿命及荧光寿命测温 | 第70-76页 |
4.3.3 荧光热稳定性评价 | 第76-78页 |
4.4 Mg_(0.27)Al_(2.58)O_(3.73)N_(0.27): Sm~(2+)荧光透明陶瓷的热学和机械性能评价 | 第78-80页 |
4.4.1 热学性能 | 第78-79页 |
4.4.2 机械性能 | 第79-80页 |
4.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