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半翅目害虫论文

灰飞虱抗溴氰菊酯相关P450基因的过表达调控机理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8页
    1 灰飞虱的分布、危害及抗药性现状第16-18页
        1.1 灰飞虱的分布与危害第16-17页
        1.2 灰飞虱的抗药性现状第17-18页
    2 灰飞虱的抗性机制第18-27页
        2.1 行为抗性第19页
        2.2 生理学改变第19-20页
        2.3 代谢抗性第20-25页
            2.3.1 多功能氧化酶第20-23页
            2.3.2 酯酶第23-24页
            2.3.3 谷胱甘肽-S-转移酶第24-25页
        2.4 靶标抗性第25-26页
        2.5 抗性相关基因的获得第26-27页
    3 基因的功能验证第27-30页
        3.1 昆虫抗性有关基因的体外表达第27-30页
            3.1.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第27-28页
            3.1.2 酵母表达系统第28页
            3.1.3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第28-29页
            3.1.4 卵母细胞基因表达系统第29-30页
        3.2 RNA干扰第30页
        3.3 转基因昆虫第30页
    4 基因表达的调控第30-35页
        4.1 染色质水平上的调控第30-31页
        4.2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第31-32页
        4.3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第32-35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5-38页
第二章 灰飞虱溴氰菊酯抗性相关P450基因5'侧翼区的克隆和多态性分析第38-6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9-46页
        1.1 供试昆虫第39页
        1.2 试虫饲养第39-40页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0页
        1.4 灰飞虱DNA的提取、纯化及鉴定第40-41页
        1.5 Genomewalker DNA文库的构建第41-42页
        1.6 PCR反应第42-44页
        1.7 常规分子克隆第44-46页
        1.8 序列分析第46页
    2 结果第46-59页
        2.1 基因组5'侧翼区序列的获得第46页
        2.2 5'侧翼区多态性分析第46-59页
            2.2.1 CYP6AY3v2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分析第46-48页
            2.2.2 CYP6FU1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分析第48-51页
            2.2.3 CYP353D1v2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分析第51-53页
            2.2.4 CYP314A1v2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分析第53-55页
            2.2.5 CYP439A1v3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分析第55-56页
            2.2.6 CYP4C61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分析第56-59页
    3. 讨论第59-62页
第三章 灰飞虱溴氰菊酯抗性相关P450基因5'侧翼区的转录调控元件分析第62-7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3-66页
        1.1 供试昆虫第63页
        1.2 昆虫饲养第63页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3页
        1.4 总RNA的提取第63-64页
        1.5 5'-RACE-Ready cDNA和3'-RACE-Ready cDNA的合成第64-65页
        1.6 引物设计第65-66页
        1.7 PCR和常规分子克隆第66页
        1.8 序列分析第66页
    2. 结果第66-74页
        2.1 5'RACE结果第66-69页
        2.2 5'侧翼区的调控元件分析第69-74页
    3. 讨论第74-78页
第四章 灰飞虱溴氰菊酯抗性相关P450基因5'侧翼区的启动子活性分析第78-90页
    1. 材料方法第79-83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9页
        1.2 基因5'侧翼区的扩增第79页
        1.3 质粒载体和目标片段的连接反应第79-80页
        1.4 转化测序第80页
        1.5 无内毒素重组质粒提取第80-81页
        1.6 昆虫细胞S2的培养第81-82页
        1.7 真核细胞转染实验第82页
        1.8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第82-83页
    2. 结果第83-87页
        2.1 CYP6FU1基因的5'侧翼区活性分析第83-84页
        2.2 CYP6AY3v2基因的5'侧翼区活性分析第84-86页
        2.3 CYP353D1v2基因的5'侧翼区活性分析第86-87页
        2.4 CYP314A1v2基因的5'侧翼区活性分析第87页
    3. 讨论第87-90页
第五章 CYP6FU1基因5'侧翼区影响表达的功能突变分析第90-102页
    1. 材料方法第91-95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91页
        1.2 侧翼区5'端系列缺失以及突变体的片段扩增第91-94页
        1.3 质粒载体和目标片段的连接反应和转化测序第94页
        1.4 无内毒素重组质粒提取第94页
        1.5 昆虫细胞S2的培养第94页
        1.6 真核细胞转染实验第94页
        1.7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第94页
        1.8 单个虫体的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94-95页
    2. 结果第95-100页
        2.1 调控区的5'端系列缺失分析第95-96页
        2.2 片段-1515~-826的功能分析第96-98页
        2.3 片段-396~-186的功能分析第98-99页
        2.4 5'侧翼区上转录起始位点的功能验证第99-100页
    3. 讨论第100-102页
第六章 基因转录本的3'UTR克隆和多态性分析第102-122页
    1. 材料方法第103-105页
        1.1 供试昆虫第103页
        1.2 试虫饲养第103页
        1.3 主要分子试剂和仪器设备第103页
        1.4 总RNA的提取第103页
        1.5 3'RACE-Ready cDNA的合成第103页
        1.6 单个虫体的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103页
        1.7 引物设计第103-104页
        1.8 PCR反应第104-105页
    2. 结果第105-120页
        2.1 3'RACE结果第105-108页
        2.2 多态性分析第108-120页
            2.2.1 CYP6AY3v2的3'UTR多态性分析第108-110页
            2.2.2 CYP6FU1的3'UTR多态性分析第110-112页
            2.2.3 CYP353D1v2的3'UTR多态性分析第112-114页
            2.2.4 CYP314A1v2的3'UTR多态性分析第114-116页
            2.2.5 CYP439D1v3的3'UTR多态性分析第116-118页
            2.2.6 CYP4C61的3'UTR多态性分析第118-120页
    3 讨论第120-122页
第七章 3'UTR的活性分析第122-136页
    1 材料方法第123-125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23页
        1.2 pAc-Fluc/ pAc-Rluc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构建第123-124页
        1.3 基因3'UTR不同基因型以及突变体的片段扩增第124页
        1.4 PCR反应体系第124页
        1.5 质粒载体和目标片段的连接反应第124页
        1.6 转化测序第124-125页
        1.7 无内毒素重组质粒提取第125页
        1.8 昆虫细胞S2的培养第125页
        1.9 真核细胞转染实验第125页
        1.10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第125页
        1.11 mRNA稳定性检测第125页
    2 结果第125-133页
        2.1 CYP6FU1的3'UTR的功能验证第125-129页
        2.2 CYP353D1v2的3'UTR功能验证第129-132页
        2.3 CYP314A1v2的3'UTR功能验证第132-133页
    3 讨论第133-136页
全文总结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0页
附录第150-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油脂合成和根瘤固氮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挖掘
下一篇: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海藻糖代谢和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